阿城《棋王》:吃與愛好,對人生來說,一個都不能少

“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圈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 ”——《棋王》

阿城《棋王》:吃與愛好,對人生來說,一個都不能少

《棋王》是當代著名作家阿城所著的一部小說,該小說曾獲第3屆中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與《樹王》、《孩子王》並稱為阿城的代表作。

阿城,原名鍾阿城,出生於北京。從小就開始閱讀中外世界名著,培養了很深的文學素養,

對美術、哲學、儒學、道教、禪宗、《易經》等頗有研究。

阿城創作的小說產量不多,但都經得起看,跟

中國傳統的筆記小說、話本小說

銜接,精煉、精彩,讓人看得過癮。

《棋王》中道家思想貫穿其中:

陰陽之氣相遊相交,初不可太盛,太盛則折,太弱則瀉。若對手盛,則以柔化之。

把象棋與道結合,表現出象棋的包羅永珍、博大精深,更是增加了小說的深度和廣度。

莫言曾說:“阿城的小說一開始就站在了當時高的位置上,達到了一種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境界,而十幾年後他的隨筆保持著同等的境界。”

阿城《棋王》:吃與愛好,對人生來說,一個都不能少

阿城是一個活得通透明白的作家,把對人類最重要的兩個方面:

物質和精神,放在小說裡探討。“吃”代表生存,“下棋”是愛好,更是一種精神追求,兩者缺一不可。

人類之所以偉大,之所以能稱為高階生物,

就是一直在探索除基本生存之外,更高品質的精神生活。

《棋王》描寫的是文革期間知青們上山下鄉,“棋呆子”王一生痴迷於象棋,棋藝頗高,卻不願把象棋當成處世的根本,只是當成唯一的嗜好。

因為家境貧窮,王一生對吃充滿虔誠,“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認為能吃飽就是福。物件棋的愛好是毫無雜念的,不會為了名利去欠朋友的人情。總之,他是一個很純粹的人,也是一個令大多數人羨慕卻不甘成為的人。

特殊的年代,物質水平低,‘吃’就代表生存

故事設定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文革期間,知識青年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當農民,正是物質匱乏的年代,政治鬥爭的高峰。

對於家境優渥的學生來說,找找門路可以早分配到輕鬆的工作崗位。但對於極端貧困生或成分不好的學生來說,下鄉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僅可以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能夠吃飽飯,而且每個月還能領到二十多元錢,可以算是很幸運的事。

阿城《棋王》:吃與愛好,對人生來說,一個都不能少

王一生作為知青,也被下放到農村。他家境貧寒,總是捱餓,所以,對吃很虔誠,也很精細,不僅要細嚼慢嚥呷湯,連掉在桌子上或地上的米粒也要撿起來吃掉。

他會追問別人關於吃的細節,比如最長多久不吃飯,然後吃的是什麼。

對於曾經總是陷於飢餓的人來說,食物來之不易,對吃要求的比較實在

,只要可以吃飽,只要吸收的熱量足夠,就很滿足。

他能分清吃和饞的區別,對吃的實用性要求較高。

所以,當他聽到巴爾扎克的《邦斯舅舅》這個故事,認為這是一個饞的故事,不是吃的故事,邦斯這個老頭兒有吃,有喝,可有個饞的毛病,人家不請吃就活得不痛快。如果他只是吃而不饞,不會死。

阿城《棋王》:吃與愛好,對人生來說,一個都不能少

對於衣食無憂的人來說,對食物的要求更高,貪戀美食,這就是饞。對於貧苦人家來說,更容易知足,

“頓頓飽就是福。”

阿城用一個簡單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人要知足,既要靠奮鬥獲得食物,獲得生存的根本,還要活得簡單,珍惜食物,莫要暴殄天物,窮奢極欲。

莫言的《豐乳肥臀》、餘華的《活著》中都對飢餓有著很深刻的描寫,當不幸遇到天災人禍,人們吃樹葉、啃樹皮、挖野菜、甚至吃觀音土,小孩子的腿都很細,肚子卻很大。米、面就是當時最奢侈的食物。

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大多恪守節儉的習慣,

不會出現滿桌山珍海味只吃幾箸就全部扔掉的浪費情況。

富了也要常常警醒,想想窮日子是怎麼過來的,要想著斷頓的時候,“半飢半飽日子長。”

在如今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年代,忍飢挨餓的年代似乎離我們很遠,甚至很難想象連野菜都沒得吃的光景。現在的人們對吃更加講究,也更加挑剔,吃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吃的滿足卻很難,因為每個人對食物品質的要求有很大不同。慾望越來越大,快樂就越來越難了。其實擁有簡簡單單的生活,就是幸福。

“何以解憂,唯有下棋”,充足的精神生活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每個人都有愛好,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那麼,你會願意把愛好當成工作嗎?你會想用愛好養活自己嗎?

王一生被稱為“棋呆子”,一下棋就會陷入忘我的境界,用他的話說,就是

“何以解憂,唯有下棋”,

在枯燥艱辛的下山插隊的知青生活中,下棋是他唯一的消遣和快樂。

他的棋藝頗高,基本上都會贏,甚至解開了宋朝的一副殘局。倘若一開始就好好培養,是一個很有希望為國爭光的棋手。

阿城《棋王》:吃與愛好,對人生來說,一個都不能少

但母親從小就告誡他:下棋是有錢人家的事,只可以當愛好,不能當飯吃。

先謀生,再下棋。

而他在慢慢琢磨中也領悟到這個道理:

“為棋不為生”,下棋乃修身養性,功利必然會損壞到養性。

所以,後來他只是找人下棋,參不參加比賽,比賽的輸贏都不甚重要,只要能讓他投入地和高手下棋切磋就好。

這是他生活中唯一的甜劑,也是暫時逃開現實回到夢想的烏托邦。

當他聽到畫家說到:

“我這兩年,也常常犯糊塗,生活太具體了。幸虧我還會畫畫兒。何以解憂?唯有——”

整個人愣了一下,這是找到同類人的感覺,有了愛好和夢想,生活就有了寄託。

阿城《棋王》:吃與愛好,對人生來說,一個都不能少

這與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月亮與六便士》中的畫家很像,四十多歲發現自己愛上了畫畫,毅然地放棄了家庭和事業,去流浪追逐夢想。他不在乎名利,也不想靠傳世畫作名滿天下,就是單純地熱愛,為了愛好可以放棄一切身外之物。

小說最後,王一生以一對九,和九個棋手分別下盲棋,賽場外還有成千的人觀看,可謂是一場大戰。阿城用高超的小說技巧描述了那震撼人心的場面,也讓讀者的心時刻被牽引著,王一生卻渾然不知,一心只在下棋上。當下完了棋,渾身僵硬如同被抽空的王一生還被人山人海的場面嚇了一跳。

雖然王一生最後贏了九個人,只不過使自己的棋藝更高一籌,生活並不會因此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對他來說,享受和人下棋的過程就足夠了。

《棋王》表現出阿城的哲學觀念:"那些普通人在一種被迫的情況下,煥發出一定的光彩。之後,普通人又復歸為普通人,並且常常被自己有過的行為所驚嚇,因此,從個人來說,常常是從零開始,復歸為零,而歷史由此便進一步。"

阿城《棋王》:吃與愛好,對人生來說,一個都不能少

對吃的虔誠,對下棋的痴迷,一個是生存,一個是愛好,是王一生活在世上的兩大支撐。生活太具體了,別把愛好功利化了。

倘若把愛好當成一種生存的工具,那麼,愛好會令你倍感壓力,反而會改變你的性情。

人活著,忙碌奔波,早出晚歸,不僅是為了吃喝,還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生存與愛好,一個都不能少。

——END——

推薦書籍 : 《棋王》 作者:阿城

參考影片:《棋王》 主演:梁家輝

麻辣兔頭,一個有趣的影視書評號,愛讀書,愛寫字,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