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閉關鎖國:到底鎖住了什麼?

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在明代就已經有了苗頭,當時還為閉關鎖國披上了“羊”的外衣,稱為“海禁”政策。

直到清代乾隆年間,這層外衣才徹底脫下,露出本性,閉關鎖國開始實行,

開始了長達多年的"閉著眼睛看世界"的政策。

這裡,原本已經架起了一座橋,但是自己偏要摸著石頭過河,石頭都摸壞了,也沒見過去河。當時的中國經過了唐朝的“開元盛世”,“貞觀之治”,更有聞名於世界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經濟、技術、文化都處於領先地位,真真是羨煞了外國人,讓他們望塵莫及,偏偏我們來了個閉關鎖國,

成功讓中國"一夜回到解放前",這是中國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大災難。

1、

有果必有因,"自殺式"政策的歷史背景

中國的閉關鎖國:到底鎖住了什麼?

(1)

中國封建王朝重農抑商,幻想"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閉關鎖國政策“是落 後的、閉塞的,當時的中國自給自足,小農經濟佔據重要地位,認為自己什麼都可以生產,什麼都有,自己滿足自己,盲 目排斥外國的一切東西。

(2)

中國封建統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我的眼裡只有我自己"

中國的封建統治者 向來具有”

天朝上國""四方皆蠻夷""我天朝無所不有,焉用外求"的傳統自大思想,

這就導致了他們無視西方的存在,看不起西方,認為閉關沒什麼大不了的,於我天朝毫無損傷。

(3)

為了加強專制統治,"高枕無憂,吃嘛嘛香"

當時,日本倭寇侵擾我國,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的領土受到外國侵犯。另外,滿清統治者企圖透過“閉關”的辦法將國內的漢人與外界隔絕,以防止外國人支援漢人形成反清力量,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

種種原因致使封建統治者"豬油蒙了心,腦子勾了芡",

不顧長遠發展,一臉“慷慨就義”的表情,開始認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這就像“多諾米骨牌”效應,導致了其後多年中國的“不幸”。

二、有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

1.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成為捱打的"小綿羊",鎖住了技術

中國的閉關鎖國:到底鎖住了什麼?

中國閉關鎖國後,一味沉迷於自己的世界裡,科學技術已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慈禧過66歲大壽,袁世凱特地從美國買了輛汽車來討好慈禧,他命令德國司機將汽車開起來,慈禧當然沒有見識過汽車,大喜,竟然問了德國司機非常尷尬的問題:

"這車竟然跑得比馬還快,平時一定要喂很多草吧?

“德國司機也真是無語了,當即暈倒。

當時的中國各種武器也是落後,因為他們過分迷信武力,相信尖刀是制服敵人最好的利器 , 而不重視新的武器 的 發明和使用 , 使得洋人的火槍在他們 的眼中只是消遣的玩具,都是奇技淫巧,不值得一提。

所以當時中國只有捱打的份,毫無反擊之力,落後註定捱打,帝國主義國家看到了中國的軟弱和無能,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國,

中國無奈只能是"丟人又丟錢"。

2。

思想愚昧,"很傻很天真",鎖住了格局

中國的閉關鎖國:到底鎖住了什麼?

中國的纏足,納妾,留辮子已經不是新鮮事,人們思想普遍落後,例如慈禧,那時候李鴻章要修建鐵路想讓中國不再落後,那時候慈禧就特別反對,因為她覺得要是修建了鐵路就會破壞龍脈,這根本是無稽之談。

慈禧太后乘坐汽車時,因為司機坐在了她前面就讓司機跪著開車,可是怎麼跪著開車呢,最後慈禧太后還是沒有坐車而是坐著自己的轎子回去了,

我們看到這裡不禁都想哈哈大笑吧,可見封建思想害人不淺吶。

慈禧向日本、俄國、英國、美國、等11個國宣戰,朝中大臣們都知道,打了十來年仗了,不是割地就是賠款,簽定了那麼多不平等條約,連一個區區的日本都打不過,怎麼敢與11個國家較量,簡直是瘋了,大臣極力反對,都與事無補。

慈禧堅信義和團子弟刀槍不入,最後讓他們的血肉之軀驗證洋槍洋炮的厲害,明明已經註定了死亡,卻還是要奮不顧身的奔上戰場,

讓西方列強看著悲愴的哀嚎感嘆不已。

3。

缺乏創新精神,"畫地為牢,照搬照抄",鎖住了眼界

中國的閉關鎖國:到底鎖住了什麼?

中國被迫開啟國門後,

一些有識之士終於可以"睜開眼睛看世界了"。

這些明白人兒看到我國不僅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制度體系上比不上西方,在思想和眼界上也自愧不如,不免為國家著急,迫切想把錯過的許多年補回來,只能先向西方學習。

派留學生、開辦新式學堂,開辦工廠,但是基本上沒有任何創新,不顧中國的實際情況,照搬照抄,讓人想到”東施效顰“

尾聲

中國的閉關鎖國,現在想來依然無比痛心,

封建統治者的一個糊塗的決策,

就讓我們親愛的中國被甩在世界大潮流之外,鎖住了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制度,

這樣的災難何其猛烈?

我們來假想一下, 如果清朝政府不進行閉關鎖國,中國現在會發展成什麼樣? 現在的中國會不會更加繁榮富強? 中國會不會已經領先全世界?

但是假想僅僅是假設,歷史不會改變,並且不會再重演

,現在的中國已經擁有了面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勇氣,度過各種災難的能力,中國的實力已經不容小覷,災難已過,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