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沒有職場優勢?她用親身經歷為內向者正名

無論在職場還是在日常生活中,評價一個人性格的時候大抵是逃不出這兩個詞的:內向和外向。

在我們一貫的印象中,外向者在職場中似乎更“吃香”一些,他們積極陽光、善於表達,氣場更加平易近人。

內向者則恰好相反,因為不善言辭,給人的外在印象更接近於“高冷”。而且他們常常會產生職場邊緣感,甚至覺得自己天生做什麼都是錯的。

所以,內向者在社會生存中真的不具備任何優勢嗎?

事實並非如此。

內向者沒有職場優勢?她用親身經歷為內向者正名

出生於中國臺灣的張瀞仁,因為自己極度內向的性格,從小到大都感受到極大的困擾。

比如遇見鄰居的時候不敢打招呼,被指責沒禮貌;怕出門,倒垃圾和洗碗永遠選擇後者;進了電梯後從來都是趕緊按掉關閉鍵,免得有其他陌生人進來……

這些經歷應該很容易引起內向者的共鳴吧。

後來的張瀞仁也是因為在旅途中的機緣巧合,意識到不必逼迫自己變得外向,內向者也有著自己與生俱來的優勢。

於是她辭職後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非盈利組織的工作,進入99%是男性的運動經紀領域,併成功協助臺灣地區五位球員與大聯盟簽約。

後來任職美國州政府期間,負責亞洲和美國雙邊商務、採購、貿易相關專案,具有著十餘載跨行業營銷經驗。

她把與外向文化的搏鬥史彙編成一部內向者職場進擊的指南——《內向者的優勢》。

內向者的優勢

誰說安靜的內向者沒有當營銷專家的本錢?

誰說話不多的內向者成為職場導師沒有說服力?

內向者沒有職場優勢?她用親身經歷為內向者正名

A

職業規劃

01

去外向文化圈看看,瞭解外向的性格的優劣

萬事萬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

外向者儘管在大眾的刻板印象中比較容易適應職場,但並非沒有其劣勢。

比如外向者善於表達,卻相對不善於思考;擁有著大局觀的思想,但相對不那麼注重細節等等。

只有對外向文化有一定的瞭解,才能更好地認識內向者的優劣,從而更好地準備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

02

內向者不是隻有劣勢

同樣的,內向者也不是隻有劣勢。

內向和外向說到底也不過是性格的差異,沒有優劣之分。比如內向者雖不長於表達,但卻善於思考;做事情容易不顧大局,但相關細節的處理卻相當到位。

準確認識到自己性格的優勢與不足,進而截長補短,為職業規劃做準備

03

適合內向者的職業有哪些?

職場中沒有絕對理想的工作,職場的工作也沒有絕對的內向、外向之分。

比如營銷類的工作,外向者的表達能力會發揮極大的優勢,但有時會過於冒進;內向者表達能力雖是弱勢,但每句話都是經過大腦深思熟慮處理的。

所以,內向者做職業規劃的時候當以興趣為先,在能夠發揮自己優勢的基礎上勇於作出選擇。

內向者沒有職場優勢?她用親身經歷為內向者正名

B

人際攻防

01

內向者的人際關係“重質不重量”

內向者並非沒有朋友,只不過與外向性格的人比起來,在數量上沒有優勢,但是好友的質量卻是相當高的。

02

面對人際衝突,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

內向者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做好一個傾聽者的角色,也可以直接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人際衝突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只不過往往大腦會自動地給它複雜化。

內向者沒有職場優勢?她用親身經歷為內向者正名

C

自我提升

無關內向或外向,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是需要進行自我提升的。

人生不是每件事都能夠隨心所欲,只有超越自己、不斷提升,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1。內外向是互補,而不是對立

宇宙創造出萬事萬物,也創造出人的不同的性格。

但畢竟不是讓這些事物彼此對立的,更多的是為了能夠相互補充。

內向和外向,形式上是對立的,但本質上是統一的。

外向者可以學習內向性格的優點,使自己變得更加內秀;內向者可以學習外向性格的表達能力,並試著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2。將內向的優點表現在工作上

內向者可以將內向的優勢最大化地呈現在自己的工作中。正如《內向者的優勢》一書中提到的,反手拍不行,就把正手拍和速度練到無人能敵。

最後,沒有人會逼迫內向的人改變性格。

蘇珊。坎恩在《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提到過:“原來我不是不如別人,是因為我本來就不是那樣子的人。”

村上春樹也是一個耳熟能詳的作家,他也說過:“一個人待在井底,是我做了一生的夢。”

所以,內向只是一種性格,而不是缺陷。 他們是一群安靜成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