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趣說“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雅趣說“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錢”並非萬能,錢只能買到市場流通的商品,而道義、信仰、尊嚴等是無價的,也是不可交易的

“錢”是一個形聲字,“釒”(讀jīn)是形旁,表示它的金屬屬性,“戔”(讀jiān)是聲旁,標識讀音。“錢”字的本義是什麼呢?《說文解字》:“

雅趣說“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錢),銚(讀yáo)也,古者田器。從金,戔聲。”這裡的“銚”是古代一種類似鏟子、鋤頭的農具,錢就是銚,是“田器”,即農具。

種田的農具是怎麼變成了貨幣的呢?原來,周朝的中原地區流行一種鏟形貨幣,早期的稱為“空首布”,“布”即貨幣,“空首”是指鏟子的“首”是空心的,可以插上木柄,鏟子的尺寸也較大,與真實的農具類似;稍晚些的鏟形貨幣稱為“平首布”,鏟子的“首”已經變成了實心,完全沒有實用性了。據推測,這種鏟形貨幣是從真實的農具演化而來的,因為在農業社會,農具的用量大、家家戶戶都有,並且金屬農具本身就有價值,所以就成為一種方便的、可用於商品交換的媒介,最終發展為貨幣。

據學者研究,中國人在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古埃及與古巴比倫文明的歷史雖然比中國早,但是考古學家至今沒有發現他們的貨幣,而在中國的文獻記載中,太昊氏時就出現了貨幣。中國人不僅發明了貨幣,而且首先在世界上使用了紙幣,時間是在北宋,這種紙幣被稱為“交子”。目前發現的最早貨幣實物是貝幣,也因此,古代文字中與財富有關的字大多與“貝”有關,如寳(寶)、貴、財、貨、貿、貸、債、資、販、賈等。

錢是財富的代表符號。人們對富足生活的追求,一方面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諸如權錢交易、嫌貧愛富、爾虞我詐等社會問題。《後漢書》中記載了一個叫崔烈的人,用五百萬錢買了個司徒職位,眾人和其子皆稱其有銅臭味。西晉的魯褒曾經寫過一篇《錢神論》,諷刺當時“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危可使安,貴可使賤,死可使活,生可使殺”。《錢神論》是千古名篇,“孔方兄”“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典故都出自這篇文章。

今天我們已經知道,對“錢”的神化與妖魔化都不是科學的態度。無論“錢”的形式怎樣變化,它自始至終都是一種工具,本身沒有“好”“壞”的屬性,只有“合法”與“非法”收入的區別,合法收入的錢助人實現美好生活願景,非法收入的錢,則損害公共利益,也足以毀名、害身。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而且“錢”並非萬能,錢的功能是服務經濟發展,其影響也僅限於市場範圍內。錢只能買到進入市場流通的商品,而道義、信仰、榮譽、尊嚴、法律、自由、生命等——這些東西是無價的,也是不可交易的。如果有人拿這些無價的東西換錢,必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雜誌》(作者王志軒),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