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究竟哪裡好?(下)

孔夫子究竟哪裡好?(下)

孔子的成就

孔子的一生。十五歲時確定志向,終身致力於學習禮儀及仁道。

三十歲在魯國做了小官,做了一些基礎行政工作,在禮儀方面開始有了威望,有人拜其為師。

四十歲之前多次求賢訪道,終於大道得成,之後他開辦私學,廣收弟子,從此對人生要宣揚仁道的志向不再迷惑。

五十歲之後,開始積極從政,為政數年之後,有所建樹,但是終究無法撼動亂局。再之後他帶領自己的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遊歷中,他終於明白了自己的天命,就是傳播仁道,從政不成,還可以培養弟子,此生不渝。

六十歲,他繼續在各國之間遊離,從政之心漸漸熄滅,培養弟子傳播仁道成為他這些年持續在做的事情,他見到了各式各樣的人,教導了各種各樣的學生,他深刻地瞭解到,每種學生不同的脾氣性格和天性稟賦。從此聽到任何話都清楚地知道對方的心理狀態,耳順之後,可以因材施教。

臨近七十歲,他回到故鄉魯國。一邊教學,一邊著書立說。此時他培養人才的能力已經達到頂峰,從此從心所欲不逾矩,有教無類。

孔夫子究竟哪裡好?(下)

孔子擁有美好的嚮往,希望國泰民安。他希望建立一個以仁道君子作為國家行政人員的理想國。當他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的時候。他努力將自己的學問流傳下來。承載他學問的不僅僅是七十多位得意弟子。還包括影響中國數千年的重要典籍。

我們如今依然能看到透過孔子親手整理的《詩經》、《書經》、《禮記》,以及由他著述的《春秋》和《易經系傳》。再之後孔子的弟子收錄《論語》,弟子及再傳弟子著述《大學》、《中庸》,更有再傳弟子做《孟子》、《荀子》。

沒有孔子的儒學傳世,就不會有莊子的逍遙,不會有李悝(子夏之徒)的變法,不會有吳啟(曾參之棄徒)的改革。更不會有墨子的另立門戶。百家爭鳴的輝煌將會黯然失色。

孔夫子究竟哪裡好?(下)

讓我們回到陳蔡絕糧的第七天。弟子子貢,帶著楚國的軍隊前來蔡地,驅逐走了陳蔡兩國的軍隊。結束了這場鬧劇。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休整數天後,踏上前往楚國的行程。

孔子坐在車上,陷入沉思,他明白即便去楚國也充滿了未知。很可能又是另外一場困局。但是大道,已經在這些弟子的心目中,紮下了根,但他們都還需要一些歷練。如何能讓大道更長久地傳遞下去,是他接下來要思考的問題。

孔夫子究竟哪裡好?(下)

又經歷了四年的顛簸,魯國權臣季氏迎孔子回魯。魯人尊稱孔子為“國老”。

又四年,顏回病故,孔子唯一的兒子孔鯉去逝,子路死在戰場上。弟子們相繼離去,對孔子的打擊很大。這些仁道的種子尚未發芽,就已經逝去了。所幸還有一些留了下來。孔子的身體日漸衰弱。此時的子貢已成為魯國重臣,他曾應孔子之命出使四國,解救魯國危難,

一次朝會,子貢又將國事分析得井井有條,清晰明白。叔孫武叔佩服至極,他當著諸位大臣們說。子貢如此才能,肯定比孔子要高明啊。

子貢聽到後答道:“您不要這樣說,我很羞愧啊。當初我跟夫子學習的時候,第一年,我覺得自己比老師厲害;第二年,我覺得自己的水平和老師差不多;第三年,我才知道,自己的能耐不如老師。後來越學習越發現自己差得太多。我就像齊肩高的牆,您走進一看,就看到裡面的情況。夫子的牆高達數丈,要是不走正門,無論如何墊腳,都看不到裡面雄偉的宮殿。唉,能找到老師大門的人太少了啊。”

孔夫子究竟哪裡好?(下)

子貢答完後退出朝堂,留下一堆感慨的同僚。他心中想,有一段時間沒有見到老師了。該去看看他老人家了。自從子路戰死的訊息傳來之後,夫子一直心情鬱郁,寫書更下功夫。可不要累壞了啊。該去看看老師了。

夫子的住處離魯王議政處有一段距離。子貢趕到時,看到老師正在院子外拄著柺杖閒逛。

老師這樣子,真是太罕見了。老師一直以來,要麼是在給學生們講學,要麼是在著書立說。從來沒有見他閒下來過。子貢快步上前行禮,抬頭見到老師。

老師的頭髮完全白了,臉上皺紋又多了些,高大的身材微微地佝僂著,但是一種從所未見的放鬆展現在老師身上。

孔夫子究竟哪裡好?(下)

孔子見到了自己的得意弟子,開心地笑了,隨後想起顏回和子路,不自覺地老淚留了下來。當年跟隨他周遊列國的弟子們,來得越來越少了。他們都已學有所成,在不同的國家中擔任要職,只有冉雍和子貢離得比較近,可以時常來看看。現在陪伴在他身邊的都是一些更年輕的弟子,其中有些還不錯。曾參,子夏,子游,子張。其中曾參最接近道。但是他們經歷得太少,經驗上差了許多。

孔子仔細地打量著這位得意門生。看到子貢在心境上又有提高。除了剛見到自己時有些激動,現在他完全沒有情緒的波動,看來他終於達到仁的境界了。

“端木賜啊,你來得太晚了些。”孔子很有深意地說到,他想再點撥一下子貢。看看他能不能體會到仁背後的道。

孔夫子究竟哪裡好?(下)

“賜啊,你從我這裡學到了什麼?”孔子問道。

“太多了,太多了,您教的知識是十,我學到的只有一,都還來不及實踐。”子貢答道。

孔子繼續問:“你覺得,就是從我這裡學到很多知識,並去實踐嗎?”

子貢心中有了疑問道:“難道,不是這樣嗎?”

孔子回答道:“不是這樣的啊,我的大道只有一個核心,它貫穿了所有知識,所有事情。”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孔夫子究竟哪裡好?(下)

子貢開始深思,彷彿真的有一條線貫穿於老師說過的所有話語,做過的所有事情。始終有一條脈絡圍繞著他們曾經的經歷。子貢想抓住它,但是又抓不到。這種感覺非常難以描繪。

孔子看著弟子在沉思,笑了笑,果然是子貢,他也感悟到了道的味道。不過比曾參還差了一些。曾參看上去有些木訥,其實是他所有弟子中悟性最高的。

“《春秋》這部書,你帶走吧。”孔子打斷了弟子的沉思,開始給他交代事情。

“多謝老師!”子貢聽到這個訊息,內心中非常激動,《春秋》這部書對於老師而言,分量極重。子貢一直以來都是希望老師認可他的。但是老師似乎對他總是不太滿意。這次老師把重要著作留給他,他覺得萬分榮幸。

孔夫子究竟哪裡好?(下)

孔子轉向門內,對子貢說:“賜,你跟我來。”

他們二人來到屋內,孔子嘆道:“泰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

“天下要亂了。這些弟子們,很多心性還不定,還有些人家貧,還需要你照顧一下。”孔子目光平靜的看著子貢,就像當年他們絕糧之時,孔子託付子貢向楚君求援一樣。

“弟子,定當不辱使命!”子貢躬身行禮,突然一個念頭在子貢腦海中閃過。老師這是在交代後事!

子貢面色劇變,本來跪坐著的他猛然直起身來:“老師您。。。”

孔子平靜的看著屋外:“我的時間不多了,所有的著作都已完成,仁道也已經傳給了你們。心願都已經實現啦。只是對於這些年輕的弟子們,我還放心不下。。。”

那天,孔子和子貢又聊了很久。

孔夫子究竟哪裡好?(下)

七日後,孔子去逝。享年七十三歲。

孔子去逝後,他的弟子們守孝三年,儘子輩之禮。唯獨子貢,守孝六年。

再之後,子貢對孔門弟子多有照拂,對孔子著作盡力傳播。

孔子去世後,以其著作《春秋》為名,定義了周朝開始的三百年曆史。縱觀中華五千年,以著作定名朝代,也僅此一例。

之後,戰國將臨。儒家學說自此後兩千五百餘年,源遠流長。

孔夫子,其志甚遠,所圖甚大。如明月,照耀古今。

孔夫子究竟哪裡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