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小常識:天王殿裡的彌勒佛,教會我們寬容地看待這個世界

“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看到這副對聯,我們總能想到彌勒佛,那個笑容滿面,憨態可掬的可愛形象。進了山門,我們第一眼看到的,會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大殿。這個大殿叫天王殿,裡面供奉的不是別人,正是彌勒佛。

寺廟小常識:天王殿裡的彌勒佛,教會我們寬容地看待這個世界

彌勒佛左右,供奉著四大天王,分別是持國、增長、廣目和多聞。因為他們手持的寶貝是琵琶、寶劍、雨傘和蛇,所以也有人代表著“風調雨順”。

彌勒佛在佛教中可是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那“彌勒”是什麼意思呢?這個稱呼,當然來自梵文。意思是慈愛悲憫,普度眾生,從而給大家帶來歡樂。彌勒佛在民間影響極大,不僅是因為他和藹可親的笑容,更因為他還有一層特殊的身份。

佛教中有三世一佛的說法。從空間上說,有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中央婆娑世界的如來佛,以及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而從時間來說呢,有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如來佛,以及未來佛彌勒佛。也就是說,彌勒佛是釋迦摩尼佛的繼任者。

寺廟小常識:天王殿裡的彌勒佛,教會我們寬容地看待這個世界

實際上,在我們五代之前,彌勒佛的法相併不是大肚能容天下事的笑臉形象。五代時期,浙江奉化地區有一高僧叫契此,號長汀子。這個老和尚袒胸露腹,笑口常開,幽默風趣且聰明睿智,常常與人為善,深受老百姓喜愛。因為他常年身披布袋,所以人們也親切地稱呼他為布袋和尚。

五代後梁時期,布袋和尚圓寂留下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皆不識”。所以,人們就把布袋和尚當成了彌勒佛的化身。從此以後,彌勒佛也就成了布袋和尚大肚笑臉的比丘形象。

“量大福大”,是對彌勒佛形象的最佳註解。時刻提醒著人們,不要為世俗的蠅頭小利爭個你死我活,而要包容天下,胸懷世界。

布袋和尚還有一首詩,更是把這種心態表達得淋漓盡致:“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胸方成稻,退步原來是向前。”

寺廟小常識:天王殿裡的彌勒佛,教會我們寬容地看待這個世界

這何嘗不是我們現代人學習的寬容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