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儒——從善如流,善於聽取

《左傳》記載,魯成公六年,晉國的欒書去救鄭國,在繞角這個地方與楚國的軍隊相遇。楚軍沒有與晉軍交戰,而是退了回去。於是晉國的軍隊就去攻打蔡國,這時楚國的公子申、公子成又帶了軍隊來救蔡,在桑隧抵禦晉軍。兩軍怒目相對,形式十分嚴峻,一場大戰迫在眉睫。

儒釋道·儒——從善如流,善於聽取

晉軍的趙同、趙括兩人主張在楚決戰,他們把自己的想法稟報給武子,武子同意了。這時,晉軍的另外三人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趕緊站出來勸阻。他們說:“不能與楚軍打。我們是來救鄭國的,楚軍離開了,沒有與我們在繞角開戰,於是我們又來攻打蔡國,這是錯誤的,我們不僅不能認識錯誤,並改正它,反而要遷怒於楚國。這一仗我們肯定不會贏。就算打贏了,我們在這個地方也不能進行有效的統治。更何況,我們出動了大軍,只是打下楚國兩小縣,這又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呢?如果不能打贏,那我們不是自取其辱嗎?不如我們也退回去。”結果這種意見被採納,晉軍也回去了。

儒釋道·儒——從善如流,善於聽取

到了魯成公八年,晉國的欒書又率領軍隊攻打蔡國,楚國取得了勝利。於是回想起前年之事,有人對此做了評論,說:“那次晉軍的統帥聽從了三人正確的意見,最終決定退兵,這表明他們能夠從善如流,樂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還評論說,文王能夠用善人,聽取善言,就為建立周朝奠定了基礎。

儒釋道·儒——從善如流,善於聽取

一個人要能聽進別人的意見與建議,對於其中正確的樂於加以接受,真正做到從善如流,就會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周文王如此,成公六年晉軍的統帥也是如此,歷史上許多成大事者,可以說無不如此。

精品賞析:紅皮籽金玉滿堂

儒釋道·儒——從善如流,善於聽取

立體雕琢一顆玉米,果實破皮而出,滋白細糯,飽滿瑩潤,排列整齊,凹凸有致,逼真自然,嗅之似可聞其清香,隨形勾勒幾片葉子,線條舒展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