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體化之秦漢的人口遷徙

上回說到燕趙大地的歷史起源是從燕國和趙國建國開始的。到了秦朝,開始郡縣制,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史記秦始皇本紀),從網上搜索了很久,都查不到電子版秦朝行政地圖以及和現在的對應圖,這些網站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偏官方歷史類網站,證明這些網站的資料電子化、使用者體驗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到是發現了一個叫“全歷史”的網站,下面的圖也是從全歷史擷取的。

京津冀一體化之秦漢的人口遷徙

秦朝行政圖(來源:全歷史網截圖)

上圖範圍到底準不準,無從考證,據說對秦郡制研究比較權威的還有《譚其驤:秦郡新考》,王國維先生的《秦郡考》,喜歡深究歷史的都可以去深入看看。從圖裡能看到跟京津冀相關的郡縣有:代郡(張家口偏西蔚縣那邊)、上谷郡(有張家口市懷來縣小南辛堡鎮大古城村北沮陽遺址)、漁陽郡(故城在今北京懷柔區北房鎮梨園莊村)、右北平郡(包括今河北的承德、唐山及其下屬的遵化、興隆等縣)、廣陽郡(今北京範圍,據說故城就在宣武廣安門一帶)、恆山郡(今石家莊地帶)、鉅鹿郡(遺址在邢臺平鄉縣平鄉鎮)、邯鄲郡(這個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趙國都城開始就一直沿用至今的名字)等8個郡。以上這些地方有的還有些遺蹟,成了旅遊區,期待後面有時間去打卡。但大部分是什麼都沒有了,畢竟幾千年,只留下書面的記載和一些感嘆。

京津冀一體化之秦漢的人口遷徙

從秦起,河北北部就是漢族和匈奴集中交戰的地方,從長城走勢也能看出。那個時候京津冀地區的人民還在忙著和匈奴做鬥爭。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常年戰爭,兵員、稅賦都需要人口支援,每個諸侯國都嚴格控制自己的人口,有著嚴格的登記制度,人員流動基本不可能。之所以有孔子周遊列國的美談,那是因為他可能有介紹信,普通百姓很難想象,而且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也只有孔子知道跑遍列國有多苦。秦統一全國了,人員能自由流動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古代嚴格的戶籍登記制度一直是統治階層控制勞苦大眾的手段。不像現在的戶籍除了管理功能,還跟一些福利功能繫結。以前只有剝削。

秦朝曆法嚴苛,自商鞅變法起,實行的就是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要監督,否則都要連坐,連坐不是簡單的坐牢,動則斬首。加上嚴格的戶籍登記制度,大家都只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踏踏實實勞作,不敢輕舉妄動。有一種遷徙就是當時的朝廷要徵用民夫修築工事或者徵兵發動戰爭,但那都是毫無自由,嚴格規定日期和路線的押運,陳勝、吳廣、劉邦等就是因為這類遷徙過程中可能延誤、人員損耗而面臨斬首的命運才揭竿而起。

到了漢朝,行政區劃有些奇葩,郡縣、分封制度並存,郡縣基本沿襲了秦的名稱和分佈,期間穿插增加了很多分封的異姓、同姓王國。初期因為各分封國實力逐漸坐大,還導致了一度的叛亂,後期逐步給各分封國收權,各諸侯國等於也變成了郡。漢朝還有一個制度對後期影響比較大,朝廷把全國分為了十三個監察區域,以州命名,這十三個州的刺史負責監管各自區域的郡(國)、縣。上面提到的跟京津冀區域相關的8個郡,大部分歸冀州、幽州刺史管轄。

說到冀州,傳說古大禹治水,劃全國為九個地理單元,號稱“九州”,這冀州就是九州里的一州。北方這一片區域屬於古冀州的一部分,後面不少朝代也在這片設行政區劃上的冀州,這也是後來河北區域簡稱為“冀”的由來。漢朝戶籍制度基本參照秦制,也是嚴格控制人口遷徙,只有無窮的剝削,沒有福利和自由。漢朝除了疆域擴大,還有一個就是出現了常山郡,才有了後來的常山趙子龍,也就是現在的石家莊趙子龍。

農耕時代,人口穩定不遷徙,給統治階層帶來了穩定的稅賦、兵源等,這種情況到唐宋略有改變,要不然李白、杜甫、蘇東坡等等大批文豪也不能全國到處遊覽,我們也就看不到那些壯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