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分則太肥,減之則太瘦,歐陽詢的字險勁剛健,於平正中見險絕

導語:歐陽詢是初唐時期的書法大家,所作楷書,在融通二王的基礎上摻以北碑的朴茂峻整,從而創造了出了自身的獨特風格面貌,其用筆從古隸中出,方圓互參,凝重沉著;結體緊結,方正渾穆,險正相生,停勻合度,世稱“歐體”,是歷代楷法典範。

增一分則太肥,減之則太瘦,歐陽詢的字險勁剛健,於平正中見險絕

唐代書法中興,書家輩出,而作為“初唐四家”之一的歐陽詢更是首當其衝,開唐代剛強雄健書風。

他諸體皆能,楷書為最,自成一體,後人稱之為“歐體”。

增一分則太肥,減之則太瘦,歐陽詢的字險勁剛健,於平正中見險絕

觀歐字不難發現,其有戈戟森然的險絕,又有點畫精妙的秀骨清像;既有骨力勁峭、法度嚴整之態,復有濃纖得度、勻粹秀整之姿;既保留了二王書風清和秀潤的神韻,又使北派書風遺意在字的形態、結構當中得以體現。

可見歐陽詢將北碑與二王合併醞釀,融南北派書風於一爐,而後自成一體。

增一分則太肥,減之則太瘦,歐陽詢的字險勁剛健,於平正中見險絕

01

取南方溫麗為韻,以北朝規矩為骨

歐陽詢

博採南北眾家之長,學古而不泥古,終於在書法藝術上形成了“險勁剛健,法度森嚴”

“於平正中見險絕”,“結構險峻,筆法穩健,布白疏朗,莊重嚴謹”的獨特風格

歐陽詢的一生歷經陳、隋、唐三朝,書風亦受此影響。

增一分則太肥,減之則太瘦,歐陽詢的字險勁剛健,於平正中見險絕

自出生至陳亡,無論是在幼時長大的衡州,還是家庭變故後隨養父遷居京都建康,歐陽詢一直都身處南方,深受二王南派書風影響。

入隋後,他隨養父江總遷往長安,在隋代度過了青年與中年時期。在書法取法上比年輕時期更有意識,觀其書作,北碑對歐陽詢的影響應比早先習二王時期更為深切。

歐陽詢的晚年,進入被後世稱頌的“貞觀之治”時代。當時,唐太宗獨崇王羲之,以至於右軍書法在貞觀年間開始大顯其盛。

增一分則太肥,減之則太瘦,歐陽詢的字險勁剛健,於平正中見險絕

而作為當朝的上層文人,尤其是作為太宗欽點的

書學博士

、宮廷書家,歐陽詢見到東晉王羲之、王獻之尺牘真跡的機會大大增多,耳濡目染之下,二王書風又再次對他的書法風格造成影響。

當然,初唐的這種美學風尚畢竟不同於魏晉六朝的靡靡之音,更多的具有秀骨清相的審美內涵,歐陽詢晚年的書風便是如此。他極重視字的空間結構和點畫區域性,結構之精妙,法度之森嚴,做到了極致,楷書更是被譽為“翰墨之冠”。

增一分則太肥,減之則太瘦,歐陽詢的字險勁剛健,於平正中見險絕

所謂“纖微向背,毫髮死生”,歐字的險絕是其獨特的藝術個性所在,而它結構的停勻合度與字裡行間流露出的疏朗清健的韻致則與傳統文人和大眾的審美取向相符。

但這兩者並非孤立分割,而是相輔相成,互為基礎,學之不當,僅取其險絕,則有可能落入狂怪,若平勻過之,則又容易墮於刻板,有狀如運算元之嫌,而這亦是歐體字被尊為“楷法極則”的原因所在。

增一分則太肥,減之則太瘦,歐陽詢的字險勁剛健,於平正中見險絕

02

欹側險峻皆有規矩,險正相生和諧統一

初觀歐字,結字狹長,四滿方正,端嚴規矩,看似規律無奇,平穩端正,然而,

仔細

品讀它的點畫映帶和字法收放關係,則會發現歐字其實是於平正之中寓以險絕。

增一分則太肥,減之則太瘦,歐陽詢的字險勁剛健,於平正中見險絕

歐體字的“險”是透過筆畫的瘦硬、結體的緊結、空間的欹側來實現的。以

為例,其用筆以方為主,強調頓挫,方者堅勁,這就為全篇的銳利緊結的書風奠定了基礎。

歐體字往往中宮收緊,刻意誇張主筆,造成險勢,同時以另一側筆勢的加強或筆畫的加粗來將字重心拉回正中,使之不免於傾倒,又豐富了字的收放關係,形成強烈的空間對比,如“鹹”、“足”、“充”字。

增一分則太肥,減之則太瘦,歐陽詢的字險勁剛健,於平正中見險絕

除此之外,歐陽詢在處理字的上下、左右間的關係亦是其寓險於正的關鍵。以“杖”字為例,就整體來看,似乎是平穩端正的,但認真觀察之後,不難發現“杖”字的“木”字旁有向右傾斜的動勢,而右旁的“丈”則又略微往左傾,彼此呈現出一個互相傾斜、

互相倚靠

的局勢,從而化險為夷,平穩而又生動。

再看“本”字,歐陽詢將其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分的“大”字不但取勢偏左,並且略往左下垂;而下部的“十”字則往右偏移,“十”字豎畫位於橫中偏右,這就使上下組成既形成了 險峻的動勢,但又起到了救應的作用,顯得生動而不呆板。

增一分則太肥,減之則太瘦,歐陽詢的字險勁剛健,於平正中見險絕

就獨體字來說,如“內”字,按常規寫撇多為直撇,但歐陽詢卻有意將之切向內,形成一個弧度,字的底部亦有略微的參差,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字結構的內涵。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歐陽詢在結字上寓險於正,以險求正。

歐字對轉折的處理亦可得險正相生之效果。

其轉折處多為幾近平直方正的銳角。銳角往往給人以鋒芒畢露、勁拔俊麗之感,而幾近平直方正的銳角相對來說則多寬和平靜,歐字正是在平和和險峻之間找到了一個完美的結合點。

增一分則太肥,減之則太瘦,歐陽詢的字險勁剛健,於平正中見險絕

由此看來,在歐陽詢楷書中,險絕平正這一組矛盾正是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所有的欹側險峻皆有規矩,險而不怪,平正而不呆板,需要仔細品味才能感受到他處理這平正與險絕而最終求得結構的和諧統一的高妙之處:險勁呈現出一種動勢,而平正卻是靜態的表現,於此便可動靜結合,虛實相生。

結語:

學書法的都知道“歐體”是不好寫的,因為後世之人很難學到歐體獨有的廟堂帝王之氣。當然,與其說歐體難寫倒不如說歐體太完美了,歐陽詢在規矩平正的基礎上,追求險絕之態,這亦是他在繼承二王傳統的基礎上融入自我追求、

凸顯

主體意識而自立面目的重要一步。

增一分則太肥,減之則太瘦,歐陽詢的字險勁剛健,於平正中見險絕

歐字在結構的過程中,往往抑左揚右,字取斜勢,或刻意誇張主筆,並透過結構間架變化的對比度和協調感的適當把握,透過清勁簡潔的用筆,造成清奇險絕之感。然而,若險峻勁健過之,一味求筆勢之飛揚而失去法度的約束,則會鋒芒過露,銳氣逼人,傷於清雅之致,缺少含蓄的意趣,瘦怯寒儉,所以最後還需“復歸平正”,既不能讓人視為四平八穩、狀如運算元的呆板之狀,也不能讓人產生重心不穩,步入險境之感,寓險於正,達到險絕和平正的和諧統一,這才是最高境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