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對唐太宗經常直諫,弄得他面紅耳赤下不來臺

魏徵對唐太宗經常直諫,弄得他面紅耳赤下不來臺。一次,太宗得到一隻鷂鳥,正在玩耍,魏徵求見。他連忙把鳥藏在懷裡。因為懷中有鳥,太宗想讓魏徵快點走,便不肯賜坐。魏徵也感到有些反常,但不敢說什麼,依然彙報視察的情況。突然,他看到太宗的胸前有東西在動。魏徵很生氣,故意把視察的情況說得越來越詳細。魏徵講完,太宗終於鬆了一口氣,對魏徵說:愛卿出巡辛苦了,快回家休息吧。魏徵又談起一路上遇到的奇聞怪事,談起詩詞歌賦,談起民間歌頌太宗的民謠。鳥兒在懷中被壓得難受,總想掙扎,越是掙扎,太宗的手上就越是用力把它壓住。臉上裝出對魏徵的話感興趣的模樣,兩人談了一個小時,魏徵看到太宗的臉色已明顯露出煩躁的神色,連忙躬身道:陛下,若沒有事了,臣請告退。

魏徵對唐太宗經常直諫,弄得他面紅耳赤下不來臺

太宗說:愛卿快回吧。魏徵轉身又回來說:陛下,臣差點忘了,還有一件事。又說了起來。反覆了幾回,魏徵看到太宗的臉色很難看,連忙告辭而去。太宗開啟皇袍,那隻鷂鳥已經死了。太宗被激怒了,罵道:朕明白了,他是成心的,這個可惡的鄉巴佬。一次退朝後,太宗對太子說:今天又當眾侮辱我,我早晚會殺了這個鄉巴佬。儘管太宗對魏徵的批評難以接受,但畢竟魏徵是忠心愛國。太宗對他的犯言直諫感嘆道:人言魏徵舉止放蕩,我卻覺得忠直。一次,魏徵對太宗說:若陛下不接受臣諫臣豈敢犯冒龍鱗?從唐朝建立起,魏徵的治國思想就是注重對前朝歷史的借鑑。他精通史學,以史為鑑,以古喻今。貞觀三年,太宗下詔修撰《隋書》《周書》《北齊書》《梁書》,魏徵奉命總領其事。

魏徵對唐太宗經常直諫,弄得他面紅耳赤下不來臺

魏徵認為隋朝滅亡,唐朝興起,歷朝歷代的更迭有一條教訓值得記取靜之則安,動之則亂。魏徵經常勸太宗輕徭賦予民休養生息。貞觀五年,太宗說雖然國內太平,四方臣服,但仍日慎一日,惟懼不終。魏徵說:天下大治,臣不以為喜,惟喜陛下居安思危。歷史上很多帝王都居安忘危,致使天下大亂,所以不能長久。今陛下富有四海,仍感到臨深履薄,國家歷數自然延長。在治國方針上,魏徵不但認為對內應靜之而安,在對外關係的處理上,也認為不要輕易動武。他向太宗提出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國策略。貞觀初期,唐太宗加強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實行了開明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之間的關係,不強行改變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還送給少數民族農具,耕牛等物品,幫助他們發展生產。與此同時,唐朝和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也越來越頻繁,長安不僅是國內的京城,也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

魏徵對唐太宗經常直諫,弄得他面紅耳赤下不來臺

貞觀十一年,他數次上疏,反覆強調以隋為戒。貞觀十三年五月,魏徵全面地提出了政事不如貞觀之初的事實。他列舉了太宗搜求珍玩,縱慾,勞役百姓,親小人,遠賢人,崇尚奢靡,遊獵,無事興兵,百姓疲於徭役等十大類,批評了太宗驕傲自滿,再次為太宗拉響警笛。太宗看完後,對他說:朕願改之,以終善道。太宗賜魏徵黃金十斤馬二匹。魏徵喜遇英明之主,竭盡全力輔助太宗治理國家,已經成為太宗的左膀右臂。魏徵屢次匡正朝政失誤,助成貞觀盛世。太宗說:安國利民,敢於直諫,惟魏徵一人。古之名臣,誰也不能比呀。他親手解下佩刀,賜給魏徵,以示寵信貞觀十六年七月,魏徵生病,臥床不起。太宗說:幾天不見,朕的過錯又多了起來。可有進諫?魏徵不顧重病纏身,上言數事,對太宗的言行不一的做法提出批評。魏徵為官廉潔,崇尚節儉,家裡連正堂都沒有。太宗下令停止建造小殿,為魏徵建造正堂。

魏徵對唐太宗經常直諫,弄得他面紅耳赤下不來臺

建成後,賜給他素屏風,素被褥,幾,杖等物。貞觀十七年正月,魏徵病重,太宗賜藥膳無數,太醫和使者不絕於途。太宗與太子兩次親自到魏徵病榻前探視,許諾把衡山公主下嫁給其子魏叔玉。十七日,魏徵病逝,終年64歲追贈司空,溢號文貞,特賜陪葬昭陵。安葬時,太宗悲痛萬分,登苑西樓望喪,詔令百官送喪。太宗撰寫碑文,追念魏徵。太宗對群臣說:人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見興替,以人為鏡,可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太宗望著魏徵的畫像吟詩:勁條逢霜摧美質,臺星失位天良臣。唯當掩泣雲臺上,空對餘形無復人。太宗對魏徵的禮遇與尊寵引起某些官員的不滿,他們誣陷魏徵有朋黨,揚言魏徵將諫諍之語抄給史官褚遂良,太宗大怒,下令終止衡山公主與魏叔玉的婚事,推倒親自書寫的石碑。公元645年,太宗親征高麗,戰士傷亡數千人,戰馬損失慘重,他十分悔恨,不禁嘆道:魏徵若在,一定不准我出征啊。太宗命馳驛以少牢之禮祭拜魏徵,重立石碑使魏徵的名字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