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時喜歡用負強化,殊不知,正強化才更有效

本章是《肯定式教養》理念的第42章。肯定式教養,一種顛覆你原有思想的教育理念。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喜歡批評懲罰孩子,相反,表揚肯定卻很少。這一點應該不用我再列舉什麼詳細資料吧?看看周圍,或者看看自己,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在教育孩子時都喜歡用批評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只是偶爾的表揚或者獎勵孩子一下。

回想一下自己,上一次獎勵或者表揚孩子是什麼時候?估計你自己都不記得了。而批評懲罰孩子是什麼時候?估計就在剛才你還在批評孩子呢。

那到底是批評懲罰這類負強化效果更好,還是表揚獎勵這類正強化孩子效果好呢?不要說什麼混合使用,你的教育總是有一個傾向的,不可能兩者各佔一半。

要判斷到底哪種教育效果更好,我們首先要來了解一下相應的理論。

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時喜歡用負強化,殊不知,正強化才更有效

什麼是正強化、負強化

1913年,美國著名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一個“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他認為人和動物的很多自發反應會在被獎勵後(即跟隨一個好的結果)得到強化,而被忽略或者懲罰後則被削弱。個體正是以這種方式來學習新的行為或遺忘舊的行為,以此來更好地適應環境。

為了驗證他的理論,斯金納設計了一個巧妙的“斯金納箱”,做了很多生動有趣的實驗,其中特別著名的一個就是培養了一群“迷信”的鴿子。

斯金納把鴿子放進特製的斯金納箱中,然後箱子中每隔15秒就會掉下食物。一段時間後,鴿子們表現出一些“迷信”的行為。有的左右擺頭,有的向一個地方不斷啄擊,還有的不斷轉圈……儘管食物掉落和它們的行為沒有聯絡,但是鴿子卻覺得是自己的這些行為導致了食物出現,於是行為就得到了強化,於是特定行為就被固化了。換句話說,在食物的強化下,鴿子變“迷信”了。

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時喜歡用負強化,殊不知,正強化才更有效

類似的實驗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介紹了,總之,斯金納證明了強化對人行為塑造的重要性,並且斯金納還提出了四種強化型別:正強化、負強化、懲罰和消退。我們重點了解下前3個,就不多做介紹了,它跟本文關係不大。

1、正強化

正強化的理論很好理解,指的是透過在行為發生後給予正強化物來強化一個目標行為,比如說做了好事受到表揚、寫完作業給予獎勵等,都是正強化。

2、負強化

對於負強化,很多人就容易把它跟懲罰所混淆。負強化是指在行為發生後移除一個個體不想要的、令人厭惡的刺激,從而強化行為。比如說孩子透過趕緊寫作業來避免媽媽嘮叨。

3、懲罰

懲罰大家應該都明白,即透過給予厭惡刺激來減少不被期望的行為的發生頻率。比如孩子寫作業不認真,父母就罰孩子寫10遍。

負強化跟懲罰的區別是,負強化是在強化一個行為,而懲罰是為了制止一個行為。但無論是負強化還是懲罰,它利用的都是一個讓人厭惡的刺激物,所以人們才容易混淆這兩個概念。。

在這裡,我們不用像搞學術一樣搞得那麼明白,我們把懲罰跟負強化歸為一起,統稱為負強化,因為它們都是利用了厭惡性刺激。

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時喜歡用負強化,殊不知,正強化才更有效

正強化、負強化都可以塑造孩子行為,但到底哪種強化更有利於教育孩子呢?

哪種強化更容易幫助父母教育好孩子

其實答案很明顯,就是正強化。原因也簡單,因為正強化利用的是個體內驅力,而負強化利用的是外驅力。

我們行為的目的是什麼?

顯然是為了滿足內在需求,而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的需求可以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正強化物,恰恰是滿足這些需求的事物,比如說表揚獎勵可以滿足我們尊重、歸屬需求,食物玩具可以滿足我們生理需求。

也就是說,正是因為這些強化物滿足了我們的內在需求,所以它們才被視作正強化物。否則對我們沒有意義,甚至說有害,我們避之還唯恐不及,行為又怎麼會被它們所強化呢?因此只要我們給孩子設定了恰當的、可以滿足他們需求的強化物,他們就自然而然地會向著目標前進。

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時喜歡用負強化,殊不知,正強化才更有效

而負強化不同,它利用的是外驅力,需要父母警告孩子、制止孩子。因此父母如果想要用負強化來教育孩子,就需要父母時刻監督孩子、控制孩子,那無疑對父母有較高的要求,需要父母投入很多的時間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