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社交焦慮的辦法

那麼什麼是社交焦慮,以及你有沒有社交焦慮?我們先來做一個簡單的測試。我問大家25個情況,如果你有,你就記下來有。有的狀況越多,你的社交焦慮就會越嚴重;有的狀況越少,你就會越接近於淡定。

1。必須和有權威的人,比如說老師和老闆對話的時候,我就會感到緊張;

2。和別人進行眼神接觸對我來說有困難;

3。必須談論自己或者自己的感受時我會緊張;

4。我發現很難和同事融洽相處;

5。和別人單獨相處時我會緊張;

6。我擔心表達自己的觀點會讓自己顯得很愚

7。到店裡退貨讓我感到焦慮;

8。我發現自己很難對別人的觀點提出異議;

9。我總是擔心自己在社交場合不知道該說什10。我和不熟悉的人交往時會很緊張;

11。我總覺得自己在和他人溝通時會說一些令人焦慮的話

12。在一群人中我會擔心被忽視;

13。我不確定是否要和一個僅僅算得上認識的人打招呼;

14。如果別人能聽到我打電話,我就會不自15。在公眾場所吃飯或喝酒我會感到尷尬或焦16。在公眾面前表演、演奏或演講讓我感到焦

17。當別人看著我做事時我會感到不自在;

18。打電話、發郵件或發簡訊給不太熟悉的人時我會焦慮;

19。在課堂上或會議上發言時有困難

20。上公共廁所讓我感到焦慮和害羞;

21。我很難與吸引我的人自如地交談;

22。考試讓我焦慮;

23。我在主持聚會或活動時會感到壓力、會焦慮;

24。我發現自己很難拒絕推銷員或律師;

25。我不喜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我大概算了一下,我可能有五六條,算是相對沒那麼焦慮的。這也是一個鍛鍊的過程,隨著我這麼多年來不斷地做演講,我的焦慮感肯定是在慢慢下降的。這也符合書中所講到的原理。但是在之前,如果想到二十年前的狀態,可能我得有一半以上的狀況都是要說YES(是)的。

這個社交焦慮帶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叫作“自我逃避”。所以你要想了解自己的社交焦慮有多嚴重,你就看看你的自我逃避現象有多嚴重。什麼叫“自我逃避”?一群朋友在一塊兒聚會,大家都在聊天,你自己假裝看手機,“我有事,很忙”,著急看手機。這是一種自我逃避的現象。還有你到別人家裡去,不跟人玩,玩人家的貓,就覺得別人家的貓、別人家的狗特別好玩。因為跟人說話費勁,跟狗玩會好一點,這也是自我逃避。然後我們家春節搞聚會,就會有很多人主動跑去洗碗,去洗碗是了逃避飯後的聊天。這都是自我逃避的行為社交

社交焦慮能夠帶來群體和諧。你就想想看,如果一個人很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那這個人起碼是個好人,這個人起碼是很在意別人眼光的人,所以他能夠帶來群體和諧。我們講過費孝通先生寫的《鄉土中國》那本書,就會知道過去的中國人是多麼在乎鄰里的看法。鄰里說不好聽的話,這個人甚至會去死。那個行為當然走到極端了,我們不要那樣,但是最起碼它會讓我們更加看重集體的感覺。

所以,群體的和諧還有可能帶來個人安全感,就是當你用逃避的方法,當你去在意自己的形象的時候,這會給你帶來安全感。然後有社交焦慮的人往往是更好的伴侶,他更容易體諒別人的感受,更容易成為更好的伴侶。1980年的時候,哈佛大學有一個兒童行為抑制的實驗:他們找來了很多小孩,參與實驗的專家就給這些孩子們講解很多好玩的遊戲,觀察這些孩子的表現。後來他們就發現其中有一部分孩子出現了“行為抑制”。什麼叫“行為抑制”呢?就是這個孩子也會很好奇,但他會躲在媽媽身後看,有一些孩子就會主動參與這個專家的活動。孩子分成兩種,一種是有兒童行為抑制的,一種是沒有的。

然後慢慢地觀察這些孩子長大。等他們到了13歲的時候——各位知道13歲的時候,這個人已經進入青春期了,長大了,個子也長高了——他們出現了分界。這個分界的最典型特點是什麼呢?他們的智商、學習、受歡迎程度似乎都沒有明顯的區別,兒童行為抑制最後只表現在了社交焦慮這件事上。

也就是說,到了13歲以後,在童年的時候有兒童行為抑制的孩子,更多地出現了社交焦慮的狀況。它的資料是沒有兒童行為抑制的孩子的三倍多,34%有行為抑制的孩子出現了社交焦慮,而沒有行為抑制的孩子(出現社交焦慮)的比例只有9%。這是一個非常顯著的差異。那麼,66%有行為抑制卻沒有社交焦慮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呢?行為抑制已經深入其骨髓,但他們仍感覺表現正常,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人找到了自己另外一個名字,叫作“內向的人”。

請大家注意區分,一個內向的人是可以沒有社交焦慮的——我只是內向,但是我並沒有社交焦慮,我不願意參加哪些活動,但是我不會因此而恐懼。不過一個內向的人也好,一個外向的人也好,都有可能有社交焦慮恐懼,這種焦慮恐懼是很大的。而一個人如果真的變成了一個內向的人,他其實並不需要改變。

改變社交焦慮只有兩個方法,這是重點。第一個叫實踐,第二個叫作“認知行為療法”,這兩個方法能夠有效地改變我們的社交焦慮的問題。

我們首先要知道一個社交焦慮的人頭腦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反應。實際上,一個所謂有社交焦慮的人,和一個沒有焦慮的人,也就是三秒鐘的差別。什麼叫三秒鐘的差別?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在見到陌生人的時候,我們的大腦當中的杏仁核都會起反應:哎呀緊張了,有陌生人,我需要表現了。

然後在這一刻,如果是一個沒有社交焦慮的人,他的大腦皮層會立刻對杏仁核進行糾正,說:沒那麼嚴重,你就開開心心地跟人聊天就好了。大腦皮層是負責理智的,杏仁核是負責激動的,所以杏仁核一激動以後,大腦皮層馬上安慰它說,不要緊,沒關係。而那個有社交焦慮的人,大腦皮層也會安慰這個杏仁核。

克服社交焦慮的辦法

克服社交焦慮的辦法

克服社交焦慮的辦法

克服社交焦慮的辦法

克服社交焦慮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