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網路文學的立場,你會站在哪一邊?

更深層地反映現實主義危機的是“底層文學”遭遇的困境。2004年前後興起的“底層文學”,是當代文學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進入象牙塔以來第一次大規模地轉向社會重大現實問題,曾被寄望為“現實主義的復興”,但在爆發不久後就陷入困境。

根本原因是,這些揭露現實苦難的作品背後沒有一套批判現實的價值系統。作家們只能站在樸素的人道主義立場同情“底層”的苦難,卻只能哭喊不能吶喊,因為在一個“階級”被“階層”取代的時代,無法論證其抗爭的合法性。價值系統的缺失不但限制了作品的思想性,也內在傷害了作品的美學效果和快感機制——由於作家在思想上沒底氣,無法塑造出具有英雄色彩的主人公,現實主義作品中那種最令人期待的高潮情節,也總是推進一半就洩了氣。於是,再苦難的現實描寫都不能形成悲劇感,既不能鼓舞人心,也不能撫慰人心。

關於網路文學的立場,你會站在哪一邊?

就在現實主義寫作陷入死衚衕的時候,出人意料地,網路文學從另一邊繞了過來。大眾文化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填補主流文化的空缺與匱乏。這些匱乏有些是主流價值觀排斥壓抑的結果,有些則是主流文化弱化後價值缺失所致。以往我們對網路文學的關注點主要在前者——不錯,那些被“新文學”壓抑的“舊文類”重新成為文學超市的基礎貨架,被嚴肅文學鄙夷的消遣娛樂功能被當作基本的商業道德。

關於網路文學的立場,你會站在哪一邊?

但真正構成今日網路文學發展核心動力並且可能孕育新變的則是後者——尤其在網路文學中新生的也是最居“王道主流”的文類,如玄幻、穿越、耽美等,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的正是當今社會特別缺失的主流價值觀。比如,就像西方玄幻小說的興起,是為了滿足啟蒙理性殺死上帝之後,人們生活目的和意義的匱乏一樣,中國的玄幻小說也在滿足著有關共產主義的宏大敘事解體後,個人的世界歸屬和終極意義的匱乏;耽美小說,是傳統言情模式在現代社會受阻之後,“換種說法說愛你”,繼續滿足純愛的匱乏;那些回到漢唐宋明的“歷史穿越”小說,是在一個夢想“大國崛起”又普遍“去政治化”的時代,滿足公民公開討論各種制度變革可能的政治參與性的匱乏;就連那些似乎只專注於“打怪升級”的“小白文”,也在滿足著在學校—家庭—補習班中規規矩矩長大的男孩兒們青春熱血的匱乏。

關於網路文學的立場,你會站在哪一邊?

這些匱乏,應該說正是屬於“80後”“90後”的“網路一代”特別擁有的。相比他們,前輩們都多多少少在自己現實生活結構中獲得了滿足,在那一切曾經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之後,他們還可以從上世紀下載信仰和激情,這些正是今天包括紅色“諜戰片”在內的“主旋律”影視劇的主要精神資源,而沒有這樣生活經歷和文藝記憶的“網路一代”,乾脆自己創造。

關於網路文學的立場,你會站在哪一邊?

我並不是想美化網路文學,但認為,如果要理解網路文學,必須先破除一個誤區:所謂慾望,就一定是低階慾望;所謂匱乏,就一定是無聊的匱乏。網路文學中自然有很多是赤裸裸地滿足讀者低階庸俗甚至畸形變態的慾望的,但不是全部。事實上,一種型別發展得越成熟,那些越受資深粉絲追捧的作品,就越具有較高的精神和文學品質。有些慾望和匱乏不僅是正當的,甚至是高尚的,是現實法則不能包容的慾望,是平庸生活不能滿足的匱乏。

關於網路文學的立場,你會站在哪一邊?

比如,網路文學裡有一個特別流行的詞叫“有愛”。指的是作者對寫作本身、對其筆下的人物“有愛”,作品裡人物之間“有愛”,粉絲對作品中的人物“有愛”,與作者之間“有愛”,等等。因此,網路文學生產所依賴的“粉絲經濟”,也有研究者稱之為“有愛的經濟學”。“有愛”這樣的概念,在當代文學創作中已經多少年不存在了?自從現實主義寫作遭遇困境,同時大量寫實作家東施效顰地模仿現代派寫作之後,真善美的價值系統就從文學中分離了。當我們責備“網路一代”過於現實功利、缺乏理想激情和崇高美感的時候,有沒有反思過是誰把這樣一個精神荒蕪的世界留給他們的?

關於網路文學的立場,你會站在哪一邊?

也只有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我們才能從積極的角度理解網路文學的兩個重要概念:“爽”和“YY”。“爽”是網路文學發展最基本的動力,“YY”是最基本的手法,但也一直受到精英體系最嚴厲的批判,認為這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和自我的麻醉沉溺。這裡確實凸顯了兩種文學觀的根本對立。從本質上說,通俗文學是追求“快感”的,嚴肅文學是追求“痛感”的。雖然雙方都明白“不痛不快”的道理(網路小說的“爽”裡也包含“虐”),但目的和手段的定位是不同的。

關於網路文學的立場,你會站在哪一邊?

嚴肅文學以挖掘痛感為目的,因為痛會引起療救的注意,從而達到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而這個“改造世界”的前提恰恰是網路小說的作者和讀者不認同的。所以,他們也不會在一個“嚴肅—通俗”的序列裡接受自己的次等地位和精英的指導批評。在他們看來,既然“鐵屋子”無法打破,打破後也無路可走,為什麼不能在白日夢裡“YY”一下,讓自己“爽”一點?這個“白日夢”並不像瓊瑤類的傳統通俗小說那樣天生帶有“弱智”色彩,而可能是清醒者的自我麻醉。高階階段的“白日夢”可以帶有烏托邦的色彩,但又不等同於現實主義文學中作為“燈塔”的烏托邦,而是個可以與現實社會並存互動的“異託邦”——在這裡現實主義可能產生新的變種,我姑且地稱之為“異託邦”裡的“新現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