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來源: |國畫藝術 ID:quicksnowfall」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 佚名 出水芙蓉圖 絹本

23。8cmx2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中國繪畫史中,宋代小品畫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其以獨特的經營位置,精微的筆墨技巧,高雅的格調品味,以及豐富多樣的繪畫題材,成為中國美術史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小品畫雖小,卻能小中見大,咫尺之間,傳達出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和審美意趣,藝術表現力絲毫不亞於大幅繪畫。它的興盛,與宋代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背景密切相關,對後世繪畫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今天,宋代小品畫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其“樸素淡雅”的美學特徵,“格物致知”的求真態度,亦對當下創作人文精神的迴歸有重要的啟示。因此,本期開始推出宋代小品畫欣賞專題,以饗讀者。

中國的繪畫藝術在宋代達到了一個歷史的高峰。繪畫發展十分全面,人物、山水、花鳥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更趨於成熟,作品形式也是種類繁多,其中小品畫以存世量多、題材廣泛,成為欣賞和研究宋代繪畫的重要物件。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 佚名 水仙圖 絹本

24。6cmx2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所謂小品畫,主要是指其尺幅上的狹小,從傳世的宋畫小品來看,它們的大小多不盈尺。從形式上看,以圓形和方形為主,據記載也不乏一些其他形狀,但比較罕見。這些精彩的畫作在它們誕生之初,並非像現在這樣只是單純的繪畫作品,它們本身是有實用功能的。圓形的一般是用作團扇的扇面,古人講的“輕羅小扇撲流螢”中的小扇指的便是這類圓形的執扇。而方形的通常是用作屏風或燈片。宋代的屏風形式非常多,其中有一類屏風是由許多小方格組成,因此會在其上作畫用以裝飾,今天的日本還保留了很多這樣形式的古代屏風。同樣的原因,宋人也會在用絹製成的半透明的燈片上作畫。

雖然宋代的大部分小品畫在其誕生之初是為了某些裝飾性用途,但其藝術價值卻遠非簡單的裝飾圖畫所能概括。談到宋代小品畫的創作,就不能不提宋代的皇家畫院——“翰林圖畫院”。傳世的大量宋人小品中絕大多數都來自宮廷,其作者也多是宮廷畫院的畫師。他們在創作這些供御畫作時皆用心繪製不敢有絲毫怠慢。與此同時,上至王公貴胄,下至普通文人,更是樂於在團扇上題詩作畫相互饋贈,這也使得小品畫的創作蔚然成風。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 佚名 初平牧羊圖 絹本

23。5cmx24。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從現存的宋代小品畫來看,其題材內容豐富多樣,令人目不暇接,為了更好地欣賞和研究這些畫作,在題材上進行一定的分類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宋徽宗主持編撰的內府藏畫錄《宣和畫譜》為例,書中的題材分類竟達十種之多。雖然詳細的題材劃分有助於增進人們對畫作特徵的認識,但也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混淆。因此,目前學界通常會把中國畫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型別來加以概括。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 佚名 秋堂客話圖 絹本

24。2cmx22。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初年的花鳥畫延續了徽宗時期的繁榮,畫院中人仍以宣和體為尚。所不同的是,畫家們的創作已由北宋時期的鴻幅鉅製轉向案頭小品。形制上的轉換對南宋花鳥畫最大的影響就是章法與題材的變化。北宋時期畫家們所喜愛創作的全景式花鳥畫到此時已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適應團扇、屏風、燈片的折枝式花鳥畫。正如董其昌在《容臺集》裡說的:“宋以前人都不作小幅,小幅自南宋以後始盛。”與山水畫類似,流傳至今的絕大部分宋代花鳥小品畫都創作於南宋時期。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 佚名 竹澗焚香圖 絹本

25。8cmx20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伴隨著南宋政權的覆亡,皇家畫院的制度亦不復存在,以畫院畫家為創作主體的小品畫同樣難以為繼。到了元代,由於蒙古遊牧民族的統治,貴族階層生活方式與漢人不同,團扇的使用度大大降低,因此元代的團扇繪畫數量非常有限。明、清兩代摺扇逐漸興起併成為主流,文人雅士紛紛參與摺扇書畫創作,從達官顯貴到一介布衣都以互贈摺扇為表達友誼的一種方式。雖然團扇仍然在女性間被廣泛使用,但團扇上的書畫創作卻不再有往日的光輝。這也使得以團扇為主的小品畫成為了宋代繪畫所特有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而被後人敬仰。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南宋 佚名 春山漁艇圖頁 絹本設色

21x21。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該圖為紈扇面,明亮的青綠顏色、岸邊的桃花點明瞭春山的主題,水上有漁夫放艇,岸邊屋內有人憑欄望水。無款,畫心左上鈐“松景珍玩”(白文)鑑賞印。右上裱有題簽曰:“張訓禮《春山漁艇》。”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南宋 佚名 豆莢蜻蜓圖 蒲扇頁

絹本設色 27x2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豆莢一枝,果實乍結。一隻黃褐色的蜻蜓輕輕停落在枝端,將豆莢壓得微微顫動。畫面構圖簡潔自然,疏密得體。畫家用中鋒細筆勾勒豆莢枝葉的輪廓,用花青、石綠輕染,以白粉點花瓣,線條沉穩,色彩豐富,形象寫實逼真。圖中尤以蜻蜓描繪得出神入化,其翅膀透明的質感以及清晰的紋絡都表現得清清楚楚,活靈活現,反映了宋畫在寫實方面所達到的高度水平。

圖右下方押“徐熙”二字偽款,不見於著錄。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 佚名 天寒翠袖圖 絹本設色

24。5x21。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無款。繪翠綠竹數竿,一女子凝神佇立於旁,神情婉約,楚楚動人。該畫佈局簡約、傅色清麗,極具宋畫之典雅氣息。費城藝術博物館所藏的《竹林仕女圖》,無論在表現主題還是構圖上,都與此頁十分接近,二者可相比較。

宋人常取前人詩意作畫,透過畫筆將詩意轉化為畫家自身對生活的一種追求或嚮往,因而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種最符合文人“出塵”思想的禪家意境屢屢出現在畫家筆下。此圖準確地傳達出了杜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詩意。此圖工整細緻,設色淡雅,為南宋院體畫佳作。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 佚名 春溪水族圖 絹本設色

24。3x25。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現存宋畫中游魚類題材畫的一幅佳作。春暖花開,群魚戲藻。鰱魚擺尾漫遊,鯰魚回身在後,鱖魚則迎頭向上,隱喻了“連年有貴”的吉祥含義。畫家透過魚兒歡快遊動時自由彎轉的體態和藻類植物在游魚衝擊下漂浮不定的形狀,巧妙地暗示出流水的動勢以及春水的清洌透明感。3尾大魚均施以工筆重彩,用筆沉穩工緻,片片魚鱗描繪得一絲不苟;而襯景的小魚、小蝦和水藻則純用沒骨法漬染,將魚蝦的靈動和水藻的輕盈表現得恰到好處。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 佚名 高閣凌空圖 紈扇

絹本設色 21。2×21。6cm 天津博物館藏

擷取景物的一角來繪製,高閣玲瓏,松樹冉冉。閣內有女子靜坐,侍女侍奉在側。畫面左上部則空曠高遠,如仙人之境。畫面靜謐,表現出了人物安閒之狀。

作為中國古代繪畫的鼎盛時期,宋代也是界畫發展的高峰期。在這個時間裡,產生了許多優秀的界畫家,如郭忠恕、王士元、呂拙、李嵩、趙伯駒等等。而其中的佼佼者當屬郭忠恕,他的《唐明皇避暑宮圖》、《雪霽江行圖》工而不板,繁而不亂,清俊秀逸。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 佚名 深堂琴趣圖 絹本設色

23。6x24。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無款印。鈐收藏印 “儀周珍藏”一方。

此圖描寫山齋數楹,蔥樹掩映,一人於堂中撫琴,二鶴在琴聲中閒步。遠山一帶,巨壑空茫。建築用筆粗渾,輕刻畫,重意境,形象概括,細部脫略簡化而不失準確真實。整幅畫面清新明淨的情境賦予作為繪畫主體的建築含蓄而富於想象的空間依託,使之具有了詩一般和諧渾融的意境。

此圖畫巨石、綠樹環抱雅齋,朱梁綠柱的廳堂中,一白衣秀士端坐操琴,童子侍立一旁,平臺上雙鶴聞樂起舞,山間迴盪著嫋嫋琴聲,畫面充滿了文雅幽清的氣息。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南宋 佚名 爭禽圖頁 23。5x26。7cm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 佚名 高士觀瀑圖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 佚名 風雨歸舟圖頁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 佚名 古柏歸禽圖 絹本 23。5x24。7cm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宋代小品畫:小中見大

注:本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與欣賞,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