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石油的各國博弈

眾所周知,人類進入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力巨大飛躍,生活水平上了一個巨大臺階。第一次工業革命所開創的“蒸汽時代”(1760—1840年),標誌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電氣時代”(1840—1950年),以電力、鋼鐵、鐵路、化工、汽車等重工業興起,石油成為主要能源,並促使交通的迅速發展。而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以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為標誌。

三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的改變是巨大的,現代生產力出現了躍升,舉一些例子,一臺挖掘機相當於三五十個人挖土,一輛過載卡車可以搬運的東西需要一百個人來搬運。沒有工業化的裝置,勞動效率是十分低下的。談到工業革命,就不能不說石油,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沒有石油,工業裝置是無法運轉的。要說哪裡石油最豐富,要屬於中東阿拉伯國家。

20世紀初期,中東的沙特是一個很窮的國家,一無像樣的工業,二無像樣的農業,屬於沙漠貧瘠之地,後來這裡發現了石油,一下就富起來。中東的伊朗,也類似,伊朗是1908年發現了第一個大油田,19世紀40年代,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需要,加速勘探開發,又發現了很多高產大油田。1950到1973年期間,原油價格被西方石油公司地壓得很低,平均每桶約1。80美元。產油國(沙特、伊朗等)很不滿。世界工業發展對石油的需求急劇增長,但是,西方石油公司不同意提價,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阿以戰爭)爆發,西方國家庇護以色列,憤怒的阿拉伯國家聯合起來,用石油教訓西方國家,也為產油國爭取利益。1973年10月16日,中東產油國聯合大提價。當時主要的工業國家西歐、日本、美國所需石油相當一部分來自中東。提價以前,石油價格每桶只有3美元,到年底,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1美元,提價3~4倍。大提價引發了1973~1975年的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這次大提價,產油國賺得盆滿缽滿,進口國吃了大虧。

這次事件以後,世界各主要工業國家,開始尋找能源自給之路。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惠廷厄姆是美國埃克森公司的一名工程師。面對可能出現的石油短缺問題,該公司投入人力財力研製充電電池。但是當時惠廷厄姆搞的這種充電電池體積大,且輸出功率太低。到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古迪納夫採用了這種設計並加以改進,將電池輸出功率從2伏增加到4伏,但是,電池仍然可能著火。這輪到日本的科學家吉野彰了,他重新設計了電池的陽極,用碳包住鋰。這樣一來,電池就安全了,鋰不會再發生危險的反應了。隨後,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查遍了元素週期表,試圖研製出更好的電池,但是迄今尚無人成功發明比鋰電池容量更大、電壓更高的電池。這三人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因為這三位科學家的傑出貢獻,我們現在的用的手機才能做到如今這般小巧,看看90年代的電影,當時的手機像磚頭一樣笨重。

如今,這種電池也廣泛應用於電動汽車上。說到這裡,不能不提一位中國企業家:比亞迪總裁王傳福。王傳福原本也是一位電池專家。王傳福1987年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攻讀碩士後,王傳福即開始對電池的研究,1990年碩士畢業後,留在該院301室工作,2年後,年僅26歲的王傳福被破格提拔為301室副主任。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電池有限公司,王傳福被任命為公司總經理。在工作中,王傳福發現,在當時自己研究的電池面臨著巨大的投資機會(90年代)。當時要花2萬-3萬元才能買到一部“大哥大”,而市場需求旺盛。王意識到行動電話的發展對充電電池的需求會與日俱增。1995年2月,王傳福和他的表哥呂向陽一起創立了比亞迪,取代日本電池企業的壟斷地位,成為第一流的電池生產商。2003年的時候,比亞迪開始進軍汽車產業,到2019年,成為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領頭羊。從2019年往前推5年,電動汽車在中國還是一個概念,現在電動汽車已經跑遍了中國的大街小巷。這裡電動汽車的電池就是鋰電池(主要原理一致,技術細節有不同)。

在中國,目前電動汽車行業已經進入了高增長階段,2019年上半年,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銷售14。6萬輛,同比增長94。5%,在全球電動車市場銷量排行第一。王傳福表示,在中國,當同檔次電動車比燃油車價格高出不超4萬元,買私家車選擇電動車更為合算(私家車一般每年行駛2萬公里,1公里油電差價5毛,電動車使用3年可省油費3萬元,加1萬元減免的購置稅,共4萬元)。至於計程車,一般一年跑10-15萬公里,購買電動車遠比燃油車合算。假定一年跑10-15萬公里,則一年可省油費5-7。5萬元,兩年可省油費10-15萬元。電動公交車、電動泥頭車(運渣土)、電動清掃車等同理。

圍繞石油的各國博弈

以惠廷厄姆、古迪納夫、吉野彰三人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為標誌,電池產業發展起來了,一大批電動汽車企業、電池企業崛起了,在中國有:比亞迪、寧德時代,在美國有特斯拉等。各工業大國樂見其成,畢竟電動車產業搞起來了,對石油的依賴也降低了,紛紛出臺政策補貼電動車產業。石油需要進口,但是電力的供應是充足的,有多種發電方式:水電、風電、火電、光伏、核電等。

為應對石油輸出國可能的漲價,中國政府也大搞高鐵、鐵路、軌道交通、電動汽車、電動腳踏車、共享單車等(以上皆不用油)。本著能用電就不用油的方針,出臺產業政策。中國的一位副總理說,中國要用10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實現能源自給。美國的做法是多管齊下,一是出臺產業政策,鼓勵企業研發生產電動車,補貼扶持特斯拉這樣的企業;二是鼓勵勘探企業開發頁岩油(頁岩氣);三是出臺政策鼓勵企業生產生物燃料乙醇。這裡介紹一下燃料乙醇,美國是個農業強國,全國人口只有3億多,是中國的1/4或1/5。但是耕地面積卻有20多億畝。農業產量是遠遠過剩的。上世紀80年代,甚至出現了農業經濟過剩危機,那時候,美國農產品賣不出去,導致很多中小型農場破產。把過剩的玉米制作成生物燃料乙醇,這就是美國政府的思路。2004年以來,美國政府出臺產業政策,對生物燃料乙醇給予直接補貼。近幾年來,美國玉米產量的40%以上都被加工成乙醇,然後摻混到汽油中,在交通工具中“燃燒”。據測算,2016年,美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為26%,如果沒有燃料乙醇產業,這一數值將為36%。2016年,美國燃料乙醇產業取代了約5。47億桶的原油。

世界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特別是近五年來電動汽車產業的高速增長,使石油出口國家深感危機,經過慎重考慮,沙特王室擬將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沙特最大的石油公司)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其考量就是在目前油價尚可的時候,把沙特阿美的股份轉讓出去。

這世界各主要工業國家,大力發展鐵路、軌道交通、電動汽車、頁岩氣(油)、燃料乙醇等產業,對石油出口國家來說,簡直是釜底抽薪,這些政策,降低了進口依賴,壓低了油價。有人甚至斷言,再過十幾年,中東石油國家將重回貧窮。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電動汽車對石油的替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個長期緩慢的過程,石油國家如果能妥善應對,結局也許不會太差。但是如果行為保守,不思進取,恐怕是不妙的,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石器時代結束了,不是因為石頭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