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以攻代守,又常年征伐,它哪來這麼多錢糧打仗?

前言:

縱觀蜀漢集團的草創與發展,“休養生息”這四個字似乎與它無半分關係。

蜀漢輝煌,得益於成都之戰與漢中之戰;蜀漢衰落,也因為荊州之爭與夷陵之戰。到諸葛亮掌權,先有南征蠻夷,後有北伐曹魏。後來蔣琬、費禕、姜維掌權,亦是親自出屯漢中,以便於更加方便地指揮前線戰事。

顯而易見,蜀漢是當之無愧的“戰鬥國家”。

蜀國以攻代守,又常年征伐,它哪來這麼多錢糧打仗?

然而,無論在哪個時代,戰爭都絕對是最“燒錢”的買賣。

有句話叫“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便是這種情況的最真實寫照。說到這,難免會有讀者疑惑:

蜀漢以攻代守,加之連年征伐,那它又是如何維持住這樣一筆龐大開銷的呢?

一、蜀地特有的經濟優勢

眾所周知,戰爭既離不開“錢”,也離不開“糧”

。蜀漢欲常年發動戰爭,則必須同時兼顧到經濟與農業的雙重發展。

而相比農業來說,蜀中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更能讓它率先琢磨出屬於自己的一套經濟模式。從內容上看,大概可分為內銷與外貿。

蜀國以攻代守,又常年征伐,它哪來這麼多錢糧打仗?

(一)內銷

自秦漢以來,成都作為五都之一,始終便是西南地區的經濟中心。

左思《蜀都賦》有云:“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

諸葛亮掌權時,大力推行蜀漢地區的商貿往來,並將蜀地特有的資源,進行了高度整合。

比較有代表性的,便是蜀地的鹽鐵業與大型水利工程。

所謂“家有鹽泉之井”,蜀地的產鹽量十分之高。

尤其是臨邛井鹽,是蜀漢著名的產鹽基地,“

一斛水得五斗鹽

”。諸葛亮不僅親自到實地考察,更設定司鹽校尉,將鹽業設為專營。

蜀國以攻代守,又常年征伐,它哪來這麼多錢糧打仗?

同樣道理,蜀國還設定了司金中郎將一職,令其負責開採蜀地豐富的鐵礦、銅礦,並以此推進當地手工業的飛速發展。

由此一來,鹽鐵業便成為蜀漢經濟的一大支柱。

另外,諸葛亮為貫通蜀國水系,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修護都江堰。

據《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

都江堰是蜀地最大的水利工程,諸葛亮花費大代價維護它的完善,自然不會吃虧。

一防水患、二興灌溉、三通運輸

,因為都江堰的存在,蜀國收益無窮。

(二)外貿

與鹽鐵業與水利工程相比,蜀國與東吳之間進行貿易往來,也同樣是促進本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必要手段。

蜀國以攻代守,又常年征伐,它哪來這麼多錢糧打仗?

成都,有一別稱,叫做“錦官城”,

說明蜀錦之名,天下皆知。

那麼蜀錦到底有多受歡迎呢?《太平預覽》注引《丹陽記》中說:“江東尚未有錦,而成都獨妙,故三國時魏則市於蜀,而吳亦資於西道。”

可以看到,東吳為了獲取蜀錦,甚至資助蜀國的絲織業。

除此之外,蜀錦也在魏國中暢銷。雖說蜀魏之間雖然沒有直接的貿易往來,但蜀錦依舊能透過東吳之手來到魏國貴族手中。以致於魏文帝曹丕還專門寫了一篇《與群臣論蜀錦書》,希望百官能帶頭抵制這種“奢侈品”。

可見蜀錦無論在哪,都是頗受世人歡迎的。

蜀國以攻代守,又常年征伐,它哪來這麼多錢糧打仗?

當然,蜀國絲織業的發達,又離不開養蠶植桑之術。

正所謂“棟宇相望,桑梓接連”,就連一向節儉的諸葛亮,也帶頭示範,在家中植桑八百餘株。

由於蜀錦太受歡迎,導致很多蜀中百姓都紛紛加入到絲織業中,左思表描寫的“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便是蜀地百姓的真實寫照。

二、蜀國的糧食怎麼來的?

憑藉著蜀中特有的鹽鐵、水利與蜀錦,諸葛亮成功將蜀國的經濟帶入了正軌。

因此不難推測,蜀國連年征戰的經濟來源,很大一部分便來自於貿易往來。

可最令諸葛亮憂愁的,卻還是蜀中的糧食問題。

(一)漢中前線——屯田

與魏吳兩國相比,蜀漢的屯田有些慢人一步。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馬謖丟失街亭,導致蜀中運糧要道被切斷,從而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因此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時,便直接向陳倉發起猛烈進攻,希望能打下這個糧倉要地。但曹真早有準備,他令郝昭死守陳倉,導致諸葛亮的計劃再度流產。

蜀國以攻代守,又常年征伐,它哪來這麼多錢糧打仗?

兩次出兵,諸葛亮皆受制於糧食問題。

由此,他發出“糧谷,軍之要最”的感慨,並痛定思痛,決定在漢中前線大力推行屯田。

《三國職官表》中記載:“蜀置督農,供繼軍糧,屯漢中。”

當時,漢中前線計程車兵戰時廝殺,閒時務農,從而有效解決了一部分的糧食供給問題。

而且在漢中前線屯田,也能減少糧草運輸中消耗的人力與物力資源。

諸葛亮這番小試牛刀,起到了不俗成效,於是漢中“

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畜積饒

”。

正因如此,當諸葛亮在漢中屯田之後,其繼任者蔣琬、費禕、姜維皆“蕭規曹隨”。他們在治蜀任期,也都親自坐鎮在漢中,繼續推行屯田戰略。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漢中自給自足的戰爭模式,逐漸成為蜀漢對抗曹魏最堅實的一道壁壘。

(二)蜀中腹地——貿易

上述可見,漢中屯田得到的糧食,應當是全部供給於戰爭的。

因為在有些時候,蜀中依舊要親自調糧運往漢中。

那麼蜀中腹地的糧食,又怎麼來的呢?

蜀國以攻代守,又常年征伐,它哪來這麼多錢糧打仗?

不少讀者或許會認為,益州田產豐饒,成都人民自然能“足衣足食”。但根據前文所說,蜀中有不少百姓都自發加入到了絲織行業中,於是在“百室離房,機杼相和”的情況下,

蜀中百姓僅僅依靠自耕,是無法保證糧食需求的。

而這個缺口,只能依靠與東吳的貿易。從蜀吳兩國出土的錢幣來看,筆者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大批蜀錦被銷售到東吳,但蜀地幾乎沒有東吳錢幣出土;反觀東吳境內,則發現了大量的蜀國錢幣。

因此不難推測,蜀漢一直在用蜀錦與錢幣向東吳交換糧食。

糧食是消耗品,很難發現殘留蹤跡,所以才造成了上述這個看似不合理的現象。對東吳來說,它坐擁江漢平原與長江三角洲,自然是不缺糧草的。綜上,蜀國境內的一部分糧草,皆是與東吳貿易而來。

蜀國以攻代守,又常年征伐,它哪來這麼多錢糧打仗?

小結:

但不得不說,蜀國糧草靠東吳供給,早晚會出大問題。因此在蜀漢末期,吳人薛珝來到蜀中,發現當地“經其野民皆菜色”的情形,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因為蜀國經過多年戰爭,經濟也急速衰敗下去,無力再向東吳貿易糧草。

而這,也同樣是蜀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三國志》、《蜀都賦》、《水經注》、《太平御覽》、《諸葛亮搞活蜀漢經濟三部曲》、《鑄幣業和銅業視域下的蜀漢經濟特徵》

文:古老的小鹿 / 圖: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