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造車”的華為,野心到底有多大?

“我們不造車!不投資車!不參股汽車製造行業!”華為發聲明澄清“造車”傳言,已經無數次了,卻仍難“堵”不住悠悠眾口的質疑。

這是為啥?大概是因為除了不親自造車殼,不貼華為牌子外,它什麼都做了!

如今的“造車”,已不是當初那個“造車”了!

在天眼查中搜索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就能發現,公司業務新增加了“汽車零部件及智慧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這一板塊。

“不造車”的華為,野心到底有多大?

但時至今日,汽車的概念早已不侷限於“四個輪子、兩張沙發、一個殼子和一套牌子”了,而是被賦予了安全、智慧、娛樂、便捷等更多更高的要求,成為一種觸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不造車”的華為,野心到底有多大?

按這個邏輯來講,華為早已進入泛“造車”行業。2014年就開始與東風、長安等國內外車企開展車聯網、智慧汽車等領域的合作,2018年,更是與奧迪合作,計劃於2022推出支援5G車聯網的車型,只是如今歐洲部分國家抵制華為5G,會有所影響;同年10月,甚至釋出了當時非常先進的L4級自動駕駛計算平臺MDC600。

今年5月18日,在“華為造車”被炒得沸沸揚揚,概念股猛漲的勢頭下,華為不但未避嫌,反而進行了內部人事調整,新增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 CEO,由華為內部“造車派”代表餘承東擔任。此舉自然被業內視為華為加大汽車業務的舉措之一,也成為“華為造車”洗不清的“嫌疑”。餘承東還在公司內部定下了明年銷售30萬臺的目標,並透露華為計劃7月底前在200家體驗店賣車,年底拓展到1000家以上,可謂“野心滿滿”。

“不造車”的華為,野心到底有多大?

5月29日,隨著賽力斯華為智選SF5的交付,“華為造車”被視為從概念走向了現實。

“不造車”的華為,野心到底有多大?

華為智選SF5作為賽力斯與華為共同推出的增程電動車,採用了賽力斯SEP200電機+ HUAWEI DriveONE三合一電驅動系統組成的雙電機智慧四驅動力,其最大總功率達405kW,最大扭矩達820N·m,0-50km/h才需1。99秒,4。68秒即可破百,在滿油滿電狀態下NEDC綜合續航里程可突破1000km。目前該車已在華為商城上線,並在上海、北京、深圳、杭州、成都五個城市開放線下看車和試駕。

據官方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華為消費者業務在全球建立了12家旗艦店、5000多家體驗店,接待使用者數超過8000萬。依靠華為官方銷售渠道,華為賣車業務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華為也將銷售更多第三方品牌汽車產品。顯然,“不造車”的華為在參與汽車行業的深度和廣度上,早已全面“破壁”。

華為能否守好邊界,老總都沒自信?

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BU)總裁王軍說,華為不擅長機械製造。的確,在“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是安全第一責任人”的當下,不貼牌不僅可以守住明面上的“不造車”的底線,還不用擔心“不專業”而被問責追責等問題。但,當媒體記者問及華為汽車下一階段的挑戰。王軍的回答卻讓人意外:華為公司能不能真正的定下心來,堅持華為公司的戰略自信,把邊界守好?

“不造車”的華為,野心到底有多大?

如果說華為賣車是“自救”的不得已,那麼從手機行業到全面進入到汽車領域,一路上華為佈局的野心早已顯現。而隨著老對手蘋果、小米把“造車”放到明面上,野心滿滿的華為又怎會滿足於“跨界帶貨”和零部件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