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史前時代的城鄉差別

陝西石峁遺址與山西陶寺遺址隔黃河相望,在被稱為“中國文明的前夜”的龍山時代,兩座王者之居巍然聳立,標誌著中華大地文明程序的重大事件。石峁古城當初被發現時,真的可以用“石破天驚”來形容。石峁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構成,城外有哨所等城防設施。城內面積約400萬平方米,內外城城垣長度約10千米,是一處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到夏時期的石砌城址,被譽為本世紀最為重要的史前考古發現之一。

黃土高原史前時代的城鄉差別

黃土高原史前時代的城鄉差別

平面圖

中國史前古城,多以土城為主,而石峁古城是用石塊砌成的石城,因此它也是中國上古時代最大的石城。在傳統認識中,龍山時代陝北一帶一般不會有大城市的,之前在內蒙陰山附近發現的石城面積也不大,但是這座古城的發現,顛覆了傳統認知,震驚了全國。

黃土高原史前時代的城鄉差別

石峁彩繪牆皮

近日一項考古研究成果顯示石峁遺址及其周圍小型遺址生存的人類明顯的“城鄉差異”。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系透過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英國劍橋大學考古系開展合作,對榆林地區仰韶晚期至龍山早期10處最新發掘的考古遺址或地點出土的大植物遺存進行分類鑑定和AMS-14C測年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The Holocene》。該研究揭示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榆林地區的旱作農業始終是以粟(穀子,去殼後叫小米)、黍(shǔ,亦稱“糜(méi)子”)為主。透過對石峁遺址已有農作物遺存新的量化分析研究,揭示出該遺址粟佔據農業生產的主體,而其他同時期小型遺址持續以黍為主。這暗示石峁先民與鄰近小型聚落先民在作物選擇中存在明顯差異,作物呈現“城鄉差異”。

黃土高原史前時代的城鄉差別

城牆

黃土高原史前時代的城鄉差別

陶器與玉璋

黃土高原史前時代的城鄉差別

陶鷹

陝西省西安植物園研究人員盧元介紹,石峁先民種小米主要是為了滿足城內人們更高的需求。從種植情況來看,居住在石峁遺址內的人和附近小地方的人,“城鄉差異”還是很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