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歷史上的書家|劉墉

中國書法藝術,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有著深厚文化底蘊與民族烙印,有豐富、完整的理論體系,在今天仍具有特殊的價值。在這門藝術的形成、發展過程中,都湧現出了一大批燦若星辰的書法名家。國學少長集將於每週二定時介紹這些歷史上的書法名家,帶大家走進他們的藝術世界。

走進歷史上的書家|劉墉

清代中期,指的是乾隆、嘉慶年間。在這個階段,書法的發展,表現為帖學、碑學的並駕齊驅。

乾隆皇帝喜書法,尤其推崇趙孟。受此影響,清代的帖學書法在乾隆年間發展到了高潮,出現了劉墉、梁同書、王文治、翁方綱、永瑆、鐵保等一批帖學名家。此後,帖學就走向衰微。另一方面,這一時期,樸學興盛,金石出土也很多,碑學書法開始興盛。理論上的表現就是阮元的文章《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他的這些著作標誌著碑學理論的確立。

清代乾嘉年間出現了劉墉、梁同書、王文治、翁方綱為代表的“帖學四大家”,以及梁巘、錢灃、永瑆、鐵保、姚鼐等大批的帖學名家。

書 法 家 簡 介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諸城,大學士劉統勳長子,清朝政治家、書法家。

劉墉於乾隆十六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嘉慶九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走進歷史上的書家|劉墉

△劉墉

劉墉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書法家,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 成親王、 翁方綱、 鐵保)。

書 法 風 格

劉墉通經博史,又以善書與翁方綱齊名。劉墉書法,隨乾隆年間的書壇風氣,初學趙孟顯, 後學董其昌,繼而泛學諸家,博採眾長。小楷書師法鍾繇、顏真卿:行草則泛學《淳化閣帖》中諸家書,以及隋智水、宋蘇就等。可是在他的作品中,很難看出他從形跡上摹仿古人書法。如行書《臨初唐書軸》,筆畫圓圓軟軟,細體會其筋骨,則沉著內含, 最能體現“綿裡裹鐵”的妙用風格。儘管他以筆畫豐肥為主要特點,卻也常常出現細瘦如筋的筆畫,忽肥忽瘦,變化無常,又表現了藏巧於拙、自成萬態的情趣。

走進歷史上的書家|劉墉

△劉墉書法

劉墉特別喜好濃墨,寫字比較圓厚,不加連綿,空白寬大,在一種特殊的手法中,、表現出獨特的境界。不喜歡他的字的人,說他寫的字像“墨豬”、“兔糞”,加以這一類的譏評。但是有很多人喜歡他那豐滿之中強勁有力的字,稱讚說:“貌豐骨勁,味厚藏神”(《松軒隨筆》)。劉墉還喜用狼毫硬筆,在極光滑的臘箋上寫異常豐肥的字,墨色沉鬱濃厚,且字畫沉著不浮,確實表現出了他的深厚功力。

劉墉的小楷書仍為館閣一體, 未能擺脫當時社會的習尚。從根本上說他仍是帖學書家,並且是當時最博學的帖學書家。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劉墉於北京驢市衚衕家中逝世,享年86歲。去世的當天,他還曾到南書房當值,晚上還開宴會招待客人,“至晚端坐而逝“。《嘯亭雜錄》記載,劉墉死時,說他“鼻注下垂寸有餘”,暗合佛語中的善於解脫之意。不管怎樣,劉埔可算得上是無疾而終,壽終正寢。真可謂功德圓滿也。善哉、善哉!

走進歷史上的書家|劉墉

△《入法界體性經》

名 人 軼 事

劉墉與 紀昀、 和珅並稱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傳其人聰明絕頂、為官剛正,在民間有著“劉羅鍋”的稱呼。然而歷史上的劉墉是否真是個羅鍋,又是否曾中狀元,並無確鑿史據可考。據一些雜文筆記記載,劉墉於清乾隆十六年中進士,相傳當年殿試前十名卷冊被遞到 乾隆皇帝面前,劉墉卷本來列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劉墉由於出身相門而被降格,與 狀元失之交臂。 此後民間有傳言劉墉個子很高,常年躬身讀書寫字,背看上去有點駝,因此產生了“劉羅鍋”的說法。

走進歷史上的書家|劉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