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之“捱罵”的明成祖朱棣:生於戰場,死於歸途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第一位是他的父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二位是他的侄子,朱元璋長孫,建文帝朱允炆。

朱棣是一個備受爭議的皇帝,譭譽參半,記得曾經有個玩笑,說是各朝代帝王建立了自己的微信群。

明朝的皇帝溝通群剛剛建成,朱元璋家庭會議一開場,就大罵兒子朱棣:“瞧瞧你的子子孫孫,統統不成器!別家皇帝子孫好歹能出個大詩人、大畫家,你瞧瞧他們,做木匠的做木匠,做道士的做道士,宅男能宅在家裡幾十年,鬧得現在影視化都不給咱們老朱家出鏡的機會,一點流量都沒有,還怎麼光耀史冊啊!”

《大明風華》之“捱罵”的明成祖朱棣:生於戰場,死於歸途

關於明成祖朱棣,最受爭議的是關於他帝位的獲取。朱棣之父朱元璋死後,傳位與其孫朱允炆,史稱建文帝,朱允炆是朱棣的侄子。

歷史上都認為朱允炆是一個品行純良的青年,但是也因為他的性格柔善、經歷尚淺,在政治上不夠老道和狠辣,在處理削藩問題時,和當時的燕王朱棣(他的四叔)觸碰到了利益底線的問題。

燕王朱棣借靖難之名,起兵攻打建文帝朱允炆,取得勝利後於公元1402年稱帝,時年朱棣42歲。

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宮中失火身亡,有史料記載,建文帝朱允炆兵敗後並未死去而是逃亡他鄉,隱姓埋名了此殘生。更有野史稱朱棣從未放棄尋找建文帝,暗中安排親信探查多年。

《大明風華》之“捱罵”的明成祖朱棣:生於戰場,死於歸途

關於明成祖朱棣的歷史功績有很多可以述說,他其實是位很有建樹的皇帝。

很多的影視劇中漢、唐、清三朝的故事被演繹得最多,明朝的影視劇屈指可數。其實明朝在我國曆史上也是威名赫赫的一個朝代,以下將從軍事、外交、文化進行主要闡述。

首先軍事方面。在朱棣稱帝之前,他是其父朱元璋的得力手下,是一位出色的將領,他出生在南京的戰場上,或許這也為他的戎馬一生做了註腳。

朱棣稱帝前,被封燕王,鎮守北平,在任藩王期間多次參與北方的軍事活動,有豐富的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鬥經驗。他稱帝后,出於軍事政治的考慮,做了一個很大的抉擇,就是遷都,從南京遷往北平。

這也為中原漢民族,面對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能夠快速集結兵力反擊,做出了未雨綢繆的準備,避免了像南宋政權一樣的尷尬局面。

為了和平繁榮的帝國發展環境,明成祖朱棣先後對蒙古進行了五次遠征,眾所周知明朝沒有公主和親,在朱棣一朝,更是一個鐵腕鐵血的軍事強國。

漢唐時期都對其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有所忌器,與北方遊牧民和平關係的維繫,是靠和親、貿易等形式。

但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都是軍事上的硬骨頭,對於北方的蒙古就是一個字“打”,打到認輸,打到求饒,這足以說明朱棣時明朝的軍事實力值爆表。

《大明風華》之“捱罵”的明成祖朱棣:生於戰場,死於歸途

外交方面,明成祖朱棣也擁有媲美於絲綢之路的鄭和下西洋。如果帶有唐天寶年號的物品流傳在絲綢之路的西域各國,那明永樂年號的物品則乘著鄭和的船隊,到達了西太平洋、印度洋沿線。

相比於對屢屢侵襲中原的北方蒙古,明朝祭出的是強而有力的鐵拳頭;在對有海域作為天然防禦堡壘的沿海邦國,明朝採取的外交則是“強而不欺,威而不霸”,偏向於主動出擊的積極外交政策,這與它本身國力的強盛和高度的自信是分不開的。

雖然近代對鄭和下西洋的評價頗有爭議,但不可否認,它在沿途各國透過展示帝國的強盛和包容,為當時明帝國與外交邦國之間,建立了一種有秩序的穩定的外交關係,促進了貿易繁榮、和平發展。

《大明風華》之“捱罵”的明成祖朱棣:生於戰場,死於歸途

在明朝文化方面,有一部鉅作不得不提,那就是《永樂大典》,這是一部彪炳史冊的鉅著,是一部浩瀚的百科全書。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永樂大典》內容包羅永珍,除了經史子集、陰陽術數、天文地理,還有實用類目的醫術、農藝、工藝、戲劇、宗教等。

做個對比的話,作為百科全書,它比《大英百科全書》早了三百多年,收錄編撰的書冊數量是清朝《四庫全書》的四倍之多,從它誕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迄今沒有被超越過。

文化的背後其實更多的是國家實力、民族自信的體現,是國家綜合實力達到一定階段才能展現的東西。

《大明風華》之“捱罵”的明成祖朱棣:生於戰場,死於歸途

關於明成祖朱棣,或許可以說他的稱帝並不名正言順,不過政治人物並不能簡單以好壞區分,不可否認他是一位殫精竭慮、思考長遠的帝王,在他的統治下,明朝實現了進一步的繁榮,以軍事實力為堅固堡壘,民生經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文化也出現了空前的興盛繁榮。

明朝的皇帝其實都很有個性,有點非主流,感興趣的讀者朋友,請留言聊聊,新號,請大家多多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