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黃帝內經》:五臟相生克 辨病搶時機

五臟相生克

黃帝說:“五臟相通,移皆有次。”黃帝認為

我們的五臟相互連通,病氣轉移是有規律和次序的。

那麼如何摸清楚它的規律和次序,及時在病發開始就發現它,並搶佔最佳治療時機呢?古人巧妙的以五行演化五臟之病變規律;以五行相生相剋,來演化五臟之病氣傳導次序。這樣就有了:

五行相生——

木生火=肝生心;火生土=心生脾;土生金=脾生肺;金生水=肺生腎;水生木=腎生肝;

淺讀《黃帝內經》:五臟相生克 辨病搶時機

五行相剋——土

克水=脾克腎;木克土=肝克脾;金克木=肺克肝;火克金=心克肺;水克火=腎克心;

淺讀《黃帝內經》:五臟相生克 辨病搶時機

根據五臟之相生相剋的關係,如果五臟生病了,病氣會傳導至所克之髒。

黃帝說: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言至其所困而死。

意思是說,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如果不能掌握治病的時機,那麼長則三到六個月;短則三到六天,病氣就會傳到五臟去,導致病人死亡。這就是病氣傳導的結果。所以說,辨別外證,知道病從哪裡來;辨別裡證,知道病患死亡的時間。

這樣的理論在醫學發達的現代看來,似乎有點過了,甚至覺得以此判定生死有點草率。但是,

當我們換個角度,我們不把注意力放在生死上,只關注它最厲害的部分“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就是及時發現病症的來龍去脈,抓住治病的最佳時期,這便是小編認為古代醫學辯證的高明之處了。

辨病搶時機

那麼,病氣是如何傳導的呢,《黃帝內經》中這樣舉例:

1、病氣從心傳到肝,肝傳到脾,滯留於腎,傳到肺=致死

2、病氣從脾傳到心,心傳到肺,滯留於肝,傳到腎=

致死

3、

病氣從肺傳到脾,脾傳到腎,滯留於心,傳到肝=

致死

4、

病氣從腎傳到肺,肺傳到肝,滯留於脾,傳到心=致死

5、病氣從肝傳到腎,腎傳到心,滯留於肺,傳到脾=致死

這就是“五臟受氣於所生,傳之於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五臟所受的病氣,來自於其所生之髒,病氣滯留於生己之髒,死於克己之髒。

那麼發病的次序是怎麼樣的呢?《黃帝內經》以“風者百病之所長也“來舉例說明:

1、風寒侵入身體——表現為汗毛豎起,皮膚髮熱——以發汗方式治療;

2、風寒入侵經絡——麻痺、腫痛——火罐、艾灸、針刺祛散;

3、病氣傳於肺臟——出現咳嗽上氣;

4、病氣由肺傳於肝——脅痛、吐食——按摩、針刺解決;

5、病氣由肝傳於脾——黃疸、腹中熱、煩心——按摩、湯藥、沐浴;

6、病氣由脾傳於腎——小腹煩熱疼痛——按摩用藥治療;

7、病氣由腎傳於心,心由將病反到肺——最終引發寒熱證——

致死;

但是有些病,不按照這樣的次序:

1、喜極傷心:心氣虛則腎氣侵襲;

2、大怒傷肝:肺氣趁虛而入;

3、思慮過度傷脾:肝氣趁虛而入侵襲脾;

4、驚恐傷腎:脾氣趁虛而入;

5、過憂傷肺:肺氣虛則心會乘虛而入;

這樣是不是明瞭了呢?五臟雖然有規律和次序,但是也會透過傳變發生變化,

我們需要明晰這樣的變化規律,以“別於陽者,知病從來”來辨別病症從哪裡來,也需要結合病者的情志變化來,抓住治療病症的最佳時期。

寫在後面

這一篇是不是又難懂了呢?

其實小編並沒有期待大家懂得《黃帝內經》的知識就能成為一個治病救人的醫者,而是希望,瞭解古人是如何探索生命的奧秘;如何看待生命

本身與自然的聯絡;如何解決生命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也許無用,但或多或少,能影響你對生命本身的關注。

淺讀《黃帝內經》:五臟相生克 辨病搶時機

END

淺讀《黃帝內經》:五臟相生克 辨病搶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