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幼年不犯錯?不用懲罰,孩子一樣可以變得更好

一提到要不要懲罰孩子,會聽到很多家長都說,孩子就是會“不聽話”。

適當的時候該懲罰就要懲罰一下,否則不長記性。

還有一些育兒文章,教給大家“怎麼科學的懲罰”:

打是不對的,太暴力了會傷害孩子的心靈,可以用淘氣毯,關禁閉,小黑屋等等手段,看起來好像很很科學的愛孩子的樣子。

冷暴力,難道不是一種暴力嗎?

不管是動手打罵還是冷暴力,都不是達到你的教育目標的最有效辦法。

誰的幼年不犯錯?不用懲罰,孩子一樣可以變得更好

我們來看看什麼時候我們會想要懲罰孩子。

一般是我們認為孩子“犯錯”的時候——打壞了東西,傷害到了別人,或者僅僅因為想要什麼得不到而大哭大鬧的時候。

我們認為孩子的行為是錯的,需要透過“懲罰”來讓孩子記住不要再犯錯。

可以看看身邊的人,想想自己的成長曆程,有從來都不犯錯就長大的孩子嗎?

沒有。我們人類成長本身,就是在無數次試錯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找到適合自己的對的方法。

也就是說,犯錯,是每個人長大所必須的過程。

誰的幼年不犯錯?不用懲罰,孩子一樣可以變得更好

懲罰孩子的家長,大概有兩種心理活動

1, 發洩自己的情緒。

想想當孩子做了錯事,比如浪費了你昂貴的化妝品讓你心疼了肝疼,比如打傷了鄰居家的孩子你需要去貼上笑臉賠禮道歉,比如早起磨蹭不出門而你就要遲到了挨批評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因為要承擔養育孩子帶來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損失而生氣,而懲罰孩子,是在找個渠道發洩我們內心的氣憤。

誰的幼年不犯錯?不用懲罰,孩子一樣可以變得更好

2, 緩解我們內心的養育焦慮。

這種家長認為,孩子犯了錯,如果不糾正,孩子會在“變壞”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發不可收拾。

比如我們會擔心孩子說了一次謊以後就會變成謊話連篇的人,偷了一次東西以後就可能發展為小偷, 生氣打了一次大人就會變成無法無天的的混世魔王。

我們太容易上綱上線,彷彿在用靜止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完全沒有意識到,人的成長過程是流動的,隨時會根據自己的認知而改變的。

那我們再來看看懲罰的終極目標:不再犯錯,到底怎麼樣才能達到目的?

誰的幼年不犯錯?不用懲罰,孩子一樣可以變得更好

1, 首先,他要認清什麼是對錯。

他需要和家人解釋他對這件事的看法,他有權利去為自己的行為辯解,他也有權利知道為什麼這他就是錯了,從而真的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的問題。

這種時候,孩子需要的是一個能蹲下來“聆聽”他的家長,而不是一上來直接被宣判“你錯了”的家長。

被傾聽的孩子,會更願意去講道理,也更能冷靜的認識自己。

誰的幼年不犯錯?不用懲罰,孩子一樣可以變得更好

2,其次,如果孩子真的錯了,那他要有足夠的內心力量去管理好自己不再犯這樣的錯誤。

這種時候,孩子需要的是理解,他希望有人能理解他不是故意想要犯錯的內心,他需要有家長能等等他,給他時間讓他學會管理自己,需要有家人能給他一個肯定的眼神,相信他後面會做得更好。

這種由家人的愛和鼓勵得到的能量,會化作內在的驅動力,讓他能有更多的力量去自己的行為,做一個更好的孩子。

誰的幼年不犯錯?不用懲罰,孩子一樣可以變得更好

如果你注意觀察,每個孩子生來都是有“向上”的力量的,他們事事願得第一,他們每個人都希望能得到媽媽的更多的愛去媽媽眼中的好孩子。

怎麼保護孩子這種“向上”的內心驅動力,讓他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人,懲罰,一定不是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