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古代社會中,君主的權力非常大,封建社會更是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在古代社會,君主擁有絕對權力,臣下一般情況下要對君主“唯命是從”。但是,不少朝代也會出現一些權臣。這些大臣有時候權傾朝野,有時候將君主玩弄於股掌之中,還有一些完成了篡權,建立了新王朝。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漢朝的權臣有霍光、王莽等。霍光掌握了皇帝廢立大權,但是並沒有篡權。王莽做為漢朝權臣,最終完成了篡權,建立新朝。權臣篡權的例子並不少,比如東漢之曹氏、曹魏之司馬氏、北周之楊氏等。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經常打仗,有沒有出現權臣篡位時間呢?

如果說春秋戰國時期沒有權臣篡位,也不準確。戰國時期,確實極少出現權臣篡權行為。但是春秋時期,卻曾經出現過權臣篡權行為。講到春秋時期的篡權行為,我們一定會想到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是非常典型的權臣篡權行為。田氏經過數代努力,最終成功地篡權,取代了原來的姜氏齊國。三家分晉雖然經過戰爭,但也是權臣之間的戰爭。三家分晉之時,實際上就是三位權臣篡位奪權。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到了戰國時期,雖然有的國家也曾經出現過權臣,但是卻很少出現權臣篡權的例子。按道理說,戰國時期戰爭頻發,有些將領、大臣長時間手握兵權或者大權,很容易出現權臣。實際上,各國出現的權臣也並不多,權臣篡權更是絕無僅有。為什麼戰爭頻發的戰國時代,並沒有出現權臣篡權行為呢?

其實若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反過來看。為什麼有些政權會被權臣篡奪。我們以王莽為例,來看看權臣如何篡奪政權。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1、皇帝年齡比較小。司馬氏、楊氏等家族篡權時也是小皇帝。

2、沒有過多外部壓力,內部相對穩定。

3、王族(皇族)的力量相對較小。

4、王族(皇族)失去了眾多支援,比如統治階層拋棄王族、失去了老百姓支援。

5、權臣長時間掌握權力,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勢力集團。

其他權臣篡權的基本因素也大差不差。如果出現了這些情況,權臣就有可能篡權。當然可能還會有其他一些原因促使權臣篡權。如果不具備這些情況,權臣則很難出現,更難以出現篡權行為。

接下來,我們再來解決一下,為什麼戰爭頻發戰國時代為什麼沒有出現權臣篡權行為呢?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戰國王室、宗室的力量強大

戰國諸侯的君主無一例外,都來自於貴族。有的甚至是百年、千年貴族。比如楚國號稱擁有八百年曆史,熊氏也是八百年的貴族。燕國也是八百年諸侯國,姬姓更是千年貴族。這些貴族只要不出現特別大的震盪,基本上能夠保持一定優勢。晉國曾經出現了公族自殘的現象,導致公族力量大大減弱,最終被私家篡奪了權力。

戰國各國的王室公族勢力強大,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本國老百姓也基本上只認本國的王室。比如,秦國的百姓只認嬴秦氏族,其餘人很難贏得秦人的支援。楚國人只認熊氏、齊國人只認田氏、燕國人只認姬姓。一方面王室的力量強大,另一方面老百姓又特別支援本國王室。權臣若想篡權奪位,則非常困難。一不留神,到手的權力也有可能隨時喪失。權臣若想保持地位,也要獲得老百姓和王室的支援,自然不敢貿然篡權。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外患大於內憂

戰國時代列國紛爭,各個國家都要面臨外敵的壓力。即使秦國這麼強大的國家,也經常遭受五國合縱攻秦。各個國家的生存壓力都不小,當時各國都將主要精力用於對外。各個諸侯國都需要將主要精力用於戰爭,因此各個諸侯國國君都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很難出現將軍和名臣長時間擅權。

由於戰爭這個把利刃懸在每個諸侯國頭上,各國君臣只有勠力同心才有可能在大爭之世生存。如果國內出現內亂,或者篡權,極有可能整個諸侯國都被別人滅掉。一般情況下諸侯國君臣,會選擇各司其職。君主為了增強本國的實力,也會採取各種辦法加強君主的權力。國家大權基本上都掌握在君主手中,權臣想真正掌握權力非常困難。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各國君主年齡相對較大

由於各個諸侯國都面臨者爭霸和兼併的壓力,所以不少諸侯國在選擇國君的時候會盡量選擇年長的儲君,儘量避免幼年君主,除非君主只有年幼的兒子,比如秦莊襄王。戰國各個的君主大多是成年登基,登基之後立即掌握了國家大權。成年君主即位,一方面可以儘量避免政權動盪,另一方面也使得權臣還難以“顧命大臣”的身份掌握國家實權。戰國期間的年少君主非常少,顧命權臣也不多。

君主的年齡較大,掌握國家政權的能力自然相對較強,控制大臣的能力也相對較強。一般大臣需要在君主的庇護下,才能擁有榮華富貴,也沒有多少大臣敢挑釁君主的權威。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名臣、武將更新換代快

戰國時期,人才流動非常快。一個人可以在不同的諸侯國當官,也沒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背叛行為。所有就產生了一些非本國人的官員。比如秦國的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李斯等都不是秦國人,他們在秦國的根基非常淺,他們的榮華富貴與權力只能依附於秦王。有些武將也曾經在不少國家供職,比如廉頗是趙國名將,也曾經在在魏國任職。公孫衍曾經是秦國大良造,後來成為反秦主力。

這些文臣、武將的升遷、富貴,都全憑君主的意願。所以這些大臣只能專心為君主服務,並不敢有僭越之舉。所以,不少大臣雖然曾經位高權重,最終只要君主一句話,就有可能回到原點。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正是由於以上幾點原因,戰國時期並沒有出現權勢熏天的權臣,更沒有出現篡權奪位的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