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莒州名吃全羊湯

記憶中的莒州名吃全羊湯

二十多年前,我還是稚童之時,祖父帶我去鄉駐地趕集,趕集對於孩童,無非熱鬧和好吃的吃食。那時跟著大人趕集,去集上的羊肉鍋子上喝上一頓羊肉湯實在是一件很有誘惑力的事。

土話叫“犒勞犒勞”。

當時是八十年代末,筆者所在農村雖然溫飽,但要想吃點羊肉還是奢侈之事,更慚愧的一件事是當時有人送來香蕉,我竟然老虎吃天無從下口。

扯得遠了。

那次喝羊肉湯在記憶中十分清晰,過去了二十多年,很多事情或已在腦海中湮滅,唯獨此事記憶尤深。

或許羊肉湯是我對奢侈吃食的最早記憶。

那是個刮北風的冬日,祖父帶著我來到集市上的羊肉鍋,那個位置我現在都能記得。那時好像只有逢集的時候羊肉湯鍋才開張,現在俗稱“野鍋子”。

一般就是用玉豆秸子圍住湯鍋,再用秫秸杆子在鍋子北邊圍了一道屏障,以擋寒風。幾張黑油油矮桌和小凳子馬紮子,喝羊肉湯最好就是矮桌馬紮。

我還清楚記得那時起價五毛一碗,祖父從口袋裡的一個塑膠袋裡掏出的錢,認真數了兩遍,要了兩碗熱氣騰騰冒著羊肉特有香味的羊肉湯,又從隨身帶的一個很老式的黑色印著“上海”字樣,包系用布包著縫過的皮包裡拿出幾張煎餅。這個場景深深刻在我的記憶裡。

那時喝羊肉湯也無其他佐料,就是倒上點醬油,抓上把芫荽(香菜),吃羊肉配上芫荽,簡直是絕配。現在即便是配上N多調料,也沒那時味道。

我顧不得吃煎餅,很快三下五除二連肉帶湯將羊肉吃完,瞪著眼瞧瞧周圍。有的人從穿的大黑棉襖的懷裡掏出張煎餅慢慢掰開泡進湯裡;有的端起一碗,先聞那香氣,才慢慢喝湯,最後吃肉。我又朝那冒著熱氣的煮肉大鍋處張望。祖父看我這番模樣,又起身走到灶上,從那個泛黃的塑膠袋裡數出了幾張零鈔,又端了一碗放到我面前,我急忙用筷子在裡面找起肉來,很快又把肉吃完,便將筷子在裡面來回找尋,希望能再找到塊羊肉,哪怕羊血也行。

祖父看我還在忙乎,便把自己碗裡還沒吃完的肉全揀給我,並告訴我,喝羊肉湯只有第一碗是有肉的,剩下的只能喝湯。

於是那次我喝了六碗湯,那時的碗大,後來祖父也怕我撐著,我才作罷。後來知道我一個遠房大爺有一次喝了十二碗。

多少年過去,那兩份五毛錢的羊肉湯仍彷彿能從胃裡氤氳開來,著香氣進入我的回憶。或許,此後再也沒喝過這麼香的羊肉湯。

我估計羊湯是那個年代我們這個地方很多農村孩子的集體記憶。

這個情節我至今難忘,成了我小說裡面的素材之一。

既然是羊湯,羊必然是犧牲品。羊在人們心目中大多是弱勢群體的代表之一,比如笑話一個人老實,便稱“屬羊的”,“綿羊脾氣”之類。農村孩子,小時不免有過當羊倌的命運,當年我就放過羊。

那年家裡買了一隻小羊羔,全身潔白,模樣可愛極了。每當放學,扔下書包,便牽著那隻小羊來到村前草坡上,自個躺在草坡上看雲彩忽狗忽虎的變幻,猶如現在放的幻燈片,羊便不緊不慢的吃草,等肚子撐圓了,便來到我面前拱我幾下,“咩咩”兩聲,我便趁著夕陽牽它回家飲水,路上碰到扛撅拿掀的村人,我自小靦腆,見人便垂了頭,不和人打招呼,有時甚至臉紅。有些熟人見了我們這一人一羊便不免打趣:放羊的大學生回來了,兩個小羊脾氣……

時間久了,對羊也有了感情,那隻羊也從小羊羔長成大羊。某日放學回家,想去牽羊待放,卻不見其蹤,連問母親好幾句羊呢?母親只好告知被父親帶到集上賣掉了。記得當時擦眼抹淚了好一陣,但後來家裡買了羊肉,做了一鍋湯,還是奮不顧胃的喝了幾大碗,全然忘了這是羊的湯。

食肉動物的本性依然是改不了的,雖然和食草動物做了好長時間朋友。

說道這裡進入正題,說說莒縣的羊肉湯。

莒縣歷史悠久,古莒國所在地。本地喝羊肉湯歷史很悠久,近年開風氣者當然是“任記”,發揚光大者當屬“世起”,後起者或屬“王家滾鍋全羊”、“兄弟全羊”。

“任記”最早在老博物館北路西,當時就是一堆矮桌子破凳子,但也吸引的在臨沂演出的著名笑星陳佩斯等從臨沂驅車來喝上一大碗。

任記全羊在2005年被評為“莒州十大名吃”,2006年被評為“山東名吃”,2008年被中國中醫學會營養膳食協會評為“中華名吃”,其加工技藝於2010年12月被納入日照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世起搞起來的時候筆者正是事業得意之時,每每與一個也喜歡喝羊湯的老鄉週五驅車殺去,當時省道修路不通,還得走高速,往返一次不算油錢也得五十元。好在那時羊肉尚不貴,記得五元起喝,大餅、湯免費管夠,因此據傳有民工五元湯吃半塊大餅的軼事。

我們一般是每人先來二十元羊肉喝上,再來二十元羊肚羊血喝上,再來二十元羊蹄肉喝上,最高峰一次每人喝了八十元的,以至於切肉的一見是我們後熱情招呼:這次先來二十的羊肉還是羊肚?

王家滾鍋當屬近年興起,比較起來是分量很厚道,小菜很豐富,也乾淨,尤其配有大餅房,大餅烙的好,酥軟香醇,搭配一碗羊湯喝起來那叫一個匹配。

記憶中的莒州名吃全羊湯

莒縣羊肉湯在取材和食用上也頗具特色。

一是在食材選取上莒縣羊湯只用當地的放養山羊,將羊皮剝乾淨後清水浸泡乾淨,帶骨全羊放進大鍋裡熬煮。通常一鍋放數只羊。莒縣羊湯湯色越清越純正,羶氣淡,加上芫荽等提味更顯的清香撲鼻。伏天製作的莒縣羊湯為最佳,因為這時的山羊正值膘肥肉嫩之時。另外只有用當地的羊與當地的水搭配,才能加工出純正的莒縣羊湯。

二是莒縣的羊肉湯早上就開始喝,而且據說頭鍋的湯是最好喝的,因此很多莒縣人都會為了喝羊湯起個大早。據說羊湯就要早晨喝,不然熬得時間長了就熬“老”了,喝不出那個鮮味。

三是在莒縣喝羊湯,湯、餅、小菜免費管夠。羊湯、佐料等都是自己拿著碗去盛,如果不夠,還可以無限續添;喝羊湯時所搭配的餅,也是依據個人的飯量各取所需,完全是自助,這是莒縣羊湯的又一大地方特色。莒縣羊湯的店主不會看人使臉色,有錢的沒錢的一視同仁,在以前,有些窮人吃不起羊肉,到了莒縣羊肉湯館中可以單點湯不要肉,也可以不要店家的餅,自己帶著煎餅饅頭去,一樣會受到禮貌的接待。

莒縣羊湯館門面眾多,最有名的當屬任記羊湯館。著名笑星陳佩斯當年去臨沂演出,專程坐車跑去莒縣喝任記羊湯,成為一時美談。

記憶中的莒州名吃全羊湯

近年來莒縣羊湯在筆者所居海濱小城街頭屢現,但或許自己感覺,“淮南為橘,淮北為枳”,喝起來沒有那個味道。

莒縣人一日三餐喝羊肉湯都可以。很多人喜歡早上就喝羊肉湯,尤其是頭鍋湯,就像其他地方早餐吃豆腦油條一般,大清早一碗羊湯,一天舒服,尤其頭天晚上喝高了,早起喝上一碗頭道湯,全身通泰,那感覺就兩個字——-舒服。

某日偶爾聊起來羊湯的事,有朋友用手機搜來《太上感應篇》,內有云:貪生畏死。愛親戀舊。知疼覺苦。物與人同。但人有智。物無智。人能言。物無言。人力強。物力弱耳。是以王克殺羊。羊奔客而拜訴。又如沈內翰。通判江寧。廚中殺羊。而屢失其刀。窺之。乃見羊銜刀而藏之牆下。佛仙戒勸。天道好還。急宜設身處地。立時猛省。因備說不可宰殺諸目於後。伏求仁人君子。循而行焉。

又得知某羊湯館一日要殺掉二十多隻羊,老闆只掙羊皮錢就日進千金了。想了想也覺得殘忍,羊被屠殺前的絕望慘痛哀嚎時而在耳邊迴響。竟然漸漸有絕了喝羊湯的念想。

有朋友說:人為萬物靈長,天所以生萬物以滋養人。那些被殺的羊或許就是前生作惡太多,今生來度刧的,你吃了它乃是做功德。

又說:那西洋人日日以牛羊為食,豈不是惡貫滿盈。

聽了這一出,羊湯還不能立刻戒掉。

最後介紹一個莒州羊湯的具體做法,喜歡的不妨一試:

選取羊肉15千克,鮮羊骨12.5千克。然後是製作香料水,這是除去羶味的重要步驟:先要斬重約500克的鮮羊骨塊,腿骨用刀背砸碎,用清水泡2小時以後,入溫水鍋中大火燒開,反覆打去浮沫後撈出用水沖洗乾淨;向鍋內放入清水25千克,燒至90℃時用羊骨鋪底,上面把羊肉碼齊放入,大火燒開,撇出血沫後加清水1000克燒開,隨後將羊油鋪在羊肉上,急火使羊油融化後與水互相撞擊,達到水乳交融,去除浮沫,繼續燒50分鐘至湯濃髮白、肉至八成熟時,放入白芷、草果、桂皮、良姜同煮。這些香料的運用要有嚴格的比例,多了則藥味出頭,少了則腥羶雜味不除;之後放蔥段、姜、鹽,同時要不斷地翻動鍋內羊肉。起鍋後將煮熟的羊肉切成薄片,裝入碗內,並分別撒上丁桂面、香菜末、青蒜苗末、味精,將煮好的湯續入碗內,淋上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