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一封書信,一段歷史,一段回憶

你有多久沒有寫一封信了?有多久沒有從貼著郵票的舊信封裡,拿出一張被墨水洇漬的信紙,一字一字地辨認,或娟秀或潦草;一句一句地誦讀,或歡喜或情深。

書信是一種傳遞資訊的載體,有一種說法稱,它甚至比文字的歷史還要悠久。早在文字形成以前,人們就學會了用“信”來傳遞資訊,只不過當時所採用的,大多是結繩、刻符這樣模糊記錄的方式。《苗俗紀聞》中方亨鹹所說:“俗無文契,凡稱貨交易,刻木為信,未嘗有渝者”。所提到的正是這樣一種方式。

普遍說法認為,在我國,書信濫觴於商代。《中國甲骨學史》中曾有記載,在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中發現了一枚,上面篆刻著疑似邊境傳來的戰況文書,被考古學家證實為“侯伯和大將軍報告方國入侵的邊報”。可見在當時,書信的作用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成為了傳遞軍事情報的重要途徑。也足以見得書信在殷商時期已經得到了非常輝煌的發展。

然而在當代,書信的歷史似乎遭遇了斷裂。《父母愛情》中有一集曾透露過這種斷裂發生的原因。在劇中,已經七老八十的安傑和江德福稍微顯得有點跟不上時代的腳步,當他們擺弄著手機說“這玩意也能寫信”的時候,似乎已經說明了,在那之前,也許是由於手機或者電子裝置的興起,我們已經更換了書信往來的通訊模式,書信也在一點點被逼迫著退出舞臺。

但無論時代怎樣進步,拆信讀信的感覺終究是無可替代的。時代發展得越快,這種慢下來的方式就會對人產生越大的吸引力。

所以無論是出於回憶慢生活的情調,還是品味書信的價值,或者重溫千里傳書的浪漫歷程,《見字如面》這本書都如約來到了我們面前。

沒有什麼華美的宣傳語,或者大肆的渲染。只有一封封飽含深情的信,帶領我們重溫一個時代。

《見字如面》:一封書信,一段歷史,一段回憶

一、信·傳念——見不了面的人

在最原始的概念裡,書信所解決的便是空間距離上的問題。它時常被應用在關係親密卻又不得不分隔兩地的人之間,比如離家的遊子寄信給整日翹首企盼的母親;從軍的男人寫信給倚窗獨立的怨女。

信承載著複雜多樣的情感,從一端傳遞到另一端,建立一種“天涯共此時”的錯覺,拉近兩方之間的距離。在此時,那信就是那一輪明月,我彷彿能隔空望見,那一片曾在你身邊遺落過的微塵。

家書的這種傳遞思念的作用,在《見字如面》中便有所體現。在這本書裡,收錄了一封被稱為“

20世紀偉大情書

”的家書,也是林覺民寫給妻子的遺書。

甲午戰爭以後,為了挽救處在帝國主義以及清政府魔爪中的中國,許多愛國志士紛紛披上戰甲,扛起大旗,登上了革命的歷史舞臺,並發動了一次次推翻腐朽政權的武裝起義。林覺民就是其中的參與者之一。

林覺民,福建閩縣人。他從少年開始便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的薰陶,崇尚自由平等,並致力於推行這樣的平等學說。他在家中辦女學,抨擊封建禮數,又時常四處演講,宣傳革命思想。

1911年4月,他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參加廣州起義,受傷力盡被俘,從容就義。被封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在他死前所寫下的《與妻書》成為了留給妻子的絕筆。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

”這封《與妻書》被稱為“20世紀偉大的情書”,在這封書信裡,不只有夫妻情,有他對於妻子的愛與思念,更加有家國情,有他對於蒼生的悲憫。他是為天下人犧牲的,是為了讓天下人都能過上“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好日子,但他卻負了那個家中苦苦等待的人。

自此那個“望今後有遠行,必以告妾,妾願隨君行”的心,再無著落。

自決心投身革命以來,林覺民與陳意映一直是聚少離多,記錄他們夫妻情深的,只有往來的一封封書信。

也所幸有這些書信,才得以在林覺民百年之後,留給妻子與世人,一個念想。

《見字如面》:一封書信,一段歷史,一段回憶

二、信·傳情——說不出口的話

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一部被奉為經典的小說作品。

它的經典之處就在於它使用了這種書信的方式,以書信為載體,讓一個女人得以淋漓盡致地表達她的愛、恨、痴、癲。

也正是藉由了書信這樣的模式,我們才能讀到她所有的心理活動,或卑微,或輕賤。在一場如洪水一樣吞噬了她整個人生的愛戀裡,一絲不掛地展露她視為生命的熱情。那些面對面無法說出口的愛恨,都被裝裱進了一字一句之中。

我們時常用信來代替那些說不出口的話,在面對紙墨的時候,雖然能恍惚間看見對方的臉,但是所有暗藏在心中的委屈都會一瞬間噴薄而出,放肆地流露,讓那個被困於某種情感中的自己得到解放。所以才有了那些明知不會有迴音,仍舊義無反顧偷偷塞給對方的情書。

《見字如面》:一封書信,一段歷史,一段回憶

《見字如面》中,有很多這樣感人至深的情書。其中有一句至今被奉為經典: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 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這句話便出自於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信,被命名為《我很頑固地愛你》。

沈從文與張兆和之間,曾有過一段難言的悲傷往事。身為老師的他,雖才華出眾,也只是一個只上過小學的窮酸人,卻愛上了這個彼時作為他學生的,氣質出眾、眾星捧月的富家小姐。他們之間的愛情是一場跨越身份,跨越出身的挑戰,同時要跨越的,還有張兆和的心。

張兆和起初是不愛他的,甚至對他有點討厭,以至於在當時的校長鬍適苦口婆心地想要給他們做媒,並說下那句:“他非常頑固地愛你”時,她很快便回了一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她的心如冰雪,但沈從文卻從沒有知難而退。只是不斷地將自己那種無法壓抑的情感一次次寫進信裡,給她知道。那些信,成為了他愛的詩篇,感動了無數的旁觀者為他坐陣,才最終成就了這門婚事。信中的一字一句不僅被當代的人們誦讀,也被後世所傳頌。

但可惜,再美好的愛情也有終止的一天,正如他在信中所寫的那樣“一個女子在詩人的詩中,永遠不會老去,但詩人他自己卻老去了。”彼時的他正是那個詩人。

當他老去的時候,能被這世界所悼念的,就只有他的詩篇。

《見字如面》:一封書信,一段歷史,一段回憶

三、信·傳訓——不該被遺忘的訓誡

書信原本屬於私人物品,用於私人之間的往來溝通。

但書信中所蘊含的真摯情感、弘大的社會背景,以及豐富的人生閱歷與心得,往往也是後世為人處世所遵循的典範。

尤其是先哲之士的家書,更具有非常重要的傳承價值,它們往往形成了一條特定的歷史紐帶,用紙墨筆硯將這些寶貴的經驗逐代傳承。

我國最有名的家書,要屬《曾國藩家書》,近1500封,目前普遍成書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經典作品。它成書於19世紀中葉,是曾國藩一生的人生經歷,政治視野,及治學理家思想的重要記錄。上至祖父母,下至兒侄,這上千封書信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不僅是後世處世哲學之師,更為後世研究他所處的清末時代政治、歷史與人文社會情況,留下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無獨有偶,用書信藉以傳訓,暢談人生經驗對於名人雅士來說,大多是一件必須去做的事情,這些書信匯編成一本本書籍,流傳下來,成為後事之師。從《曾國藩家書》,到《梁啟超家書》,再到里爾克的《給青年詩人的信》大都是這樣的作品。在一封封書信中他們以自身的親身經驗作為範本,不僅記錄了他們的思想,他們的經驗,也記錄了他們的人生,他們的感悟,成為了後世研讀這些文人政客思想作品與經歷的重要資料來源。

《見字如面》:一封書信,一段歷史,一段回憶

《見字如面》中也收錄了很多這樣有教育意義的家書。其中就有一封畢飛宇寫給兒子的信,讓許多為父者得到了共鳴。這像是一封致歉信,像是在傳遞某種經驗,也像是在以朋友的身份,在訴說自己的過往心事與心得。

畢飛宇,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小說《推拿》的作者。這封家書是他圍繞著“一支菸的故事”所寫的。

“你一直討厭我抽菸,我也十分渴望戒菸,可是,我一直都沒有做到,很慚愧。今天就給你講講我抽菸的事,或許對你有所幫助。”這便是信的開始。

中國人吸菸時有個習慣,那就是“打一圈”,也就是每個人都給一支,用來增進感情,表示自己的慷慨。十九歲那年,畢飛宇在大學宿舍裡,正是因為這“打一圈”的習慣,染上了抽菸的惡習。但這並不是他上癮的罪魁禍首,罪魁禍首是他的一次誤判。

畢飛宇的父親也愛吸菸,常年戒不掉,有一次父親來學校看他,他來不及藏好他的煙,被父親看見了。父親拿出煙,想要吸的時候,頓了一下,然後把煙一半懸空地放在桌面上。他就這樣把煙拿了起來,父親親手給他點了煙。

畢飛宇在信中回憶,稱那是一個溫情的瞬間,但也正是這樣的溫情,讓他產生了誤判。也許父親只是顧及他的面子,才沒有制止他,他卻誤以為這是一種認可,是父親給他的“成人禮”,以至於他放下了自己的思想負擔,堂而皇之地開始了吸菸的旅程。如今再回想起那段往事時,他覺得很感慨,

他說“有時候,最動人的溫情往往會帶來一種錯覺。”

這是畢飛宇的人生智慧,是他與兒子的一種溝通方式,這樣的人生智慧也同樣在讀者的心裡發酵,滋養我們的靈魂,用來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提醒我們,時刻用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判斷。

《見字如面》:一封書信,一段歷史,一段回憶

信是一種傳遞,更是一種傳承,它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手中,也從一段歷史到另一段歷史之中,將某段往事,某種文化予以留存,生生不息,成為了最為重要的時間與空間的載體。

如今,雖然類似這樣以紙筆傳遞的方式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書信與人們的生活所發生的交集越來越小,但它的意義不會磨滅,落筆與啟封的情感不會褪去,那些紙頁上或深或淺的溝壑印跡,那些帶有遠方塵世樣貌的氣息,以及那些在時間裡顛簸過境的風塵,都無可代替。值得被傳遞與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