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夢華錄》,宋朝最離不開的手藝人:補鍋匠

最近讀《東京夢華錄》,除了滿篇亭臺樓閣和讓人眼花繚亂的美食,當然還看到了……

許許多多頗為奇特的職業。

今天給大家好好說一說:

補鍋匠

相信許多生活在農村或者年長一些的人都是聽過的。

《東京夢華錄》,宋朝最離不開的手藝人:補鍋匠

補鍋匠雕塑

其錮路,釘鉸,箍桶,修整動使,掌鞋,刷腰帶,修幞頭帽子,補角冠,日供打香印者,則管定鋪席人家牌額,時節即印施佛像等。

這段話出自《東京夢華錄》中諸色雜賣一篇。

其中“釘鉸”一詞解釋為“洗鏡,補鍋,鋦碗”或者“洗碗,補鍋,鋦碗”。

可見補鍋這個行業已經可以追溯到宋朝了。

那麼為什麼說補鍋是宋朝最離不開的手藝人呢?

是因為宋朝時,鐵鍋已經在中國普及,可以說是家家戶戶有鐵鍋,過去東西壞了不是要換,是要先看看能不能補的。

這樣也就導致了補鍋匠的流行。

當然,到了民國新中國時期補鍋還是蠻流行,只不過除了鐵鍋,他們還會補鋁水壺,搪瓷碗等等。

《東京夢華錄》,宋朝最離不開的手藝人:補鍋匠

像這樣,搪瓷杯。

而且正是由於鐵鍋的出現,才導致了宋朝美食文化的盛行(鐵鍋出現之後,才開始流行中華炒菜法)。

劃重點,穿越人士最好選在宋朝及以後,不然炒菜都沒得吃哈哈哈!

外銷

並且除了內銷,外售也離不開鐵鍋。

曾有外國人高價購買鐵鍋,宋商見鐵鍋在國外非常有市場,於是從國內大量收購,鐵鍋與絲綢瓷器一起,成為中國的馳名商品。

1987年,在廣東附近發現的宋朝沉船——南海一號,便帶有不少鐵鍋。(已腐蝕成鐵疙瘩)

《東京夢華錄》,宋朝最離不開的手藝人:補鍋匠

南海一號是宋船,南澳一號不是哦!

熔鐵,清垢,補縫,打磨。

早的時候,補鍋要安放連著風箱的小爐子,填焦煤,坩堝內放碎鐵片,拉幾手風箱,等鐵片融化。鐵片尚未融化的間隙,清除鐵鍋煙垢。

鐵片融成鐵水後,將鐵水順著裂縫一點一點地補上去,然後用粗砂輪將凸起的補疤略加打磨,再用細砂紙平整一遍,最後再抹上些黃泥漿,方才大功告成。

如果是補鋁鍋則簡單多了,無須開爐,先清理乾淨破洞處,用自制的鋁質補丁鉚在破洞上面,再仔細敲打,使之密合。

鋁水瓢,搪瓷碗,搪瓷口盅,都是用這種方法修補。

《東京夢華錄》,宋朝最離不開的手藝人:補鍋匠

補鍋底

漏了,我一文錢不收!

補鍋匠有專門補鐵鍋的,補搪瓷器皿的,補鋁鍋水壺的,技術、火候各不相同。

有意思的是,把鋁鍋底換了,補鍋匠還不讓客人拿走,裝一鍋水,要看它漏不漏。補鍋匠信心十足:漏了,我一文錢不收!

真的是良心商家了!

當然時代也在變,補鍋匠從只會補鐵鍋,到補搪瓷製品,鋁製品,也是在不斷革新的。

頭腦靈活的補鍋匠,又開始在琢磨修理高壓鍋、電炒鍋或者電飯煲了。時代在迫使每一個人前進,手藝人自然也不例外。

《東京夢華錄》,宋朝最離不開的手藝人:補鍋匠

補鋁水壺

現在的補鍋匠已經越來越少了,許多補鍋匠因為找不到手藝傳人就要消失。

現在壞了的東西第一時間想要換掉,我們已經很少用到補鍋匠了。

或許有一天它就消失在歷史長河裡。

有一篇散文裡是這樣寫的:

我每次看完補鍋都意猶未盡地跑回家,翻看廚房中所有的可能漏的廚具。可每每使我失望,鍋盆壺都沒有漏,我就跑去問母親:“咱家的鍋什麼時候漏啊?”母親瞪了我一眼:“新鍋!”我又問:“壺呢?”母親又說:“新壺!”母親不懂我的意思,我在想,說不定哪一天修理匠就不來了呢?

《東京夢華錄》,宋朝最離不開的手藝人:補鍋匠

“補鍋拉!補鍋啦!”兒時,一聽到補鍋的吆喝聲,便高興得心要往外蹦。娃仔們歡叫著一個跟一個往村子外面衝去,邊跑邊喊:“補鍋佬來了!補鍋佬來了!”

我記得小時候也見過補鍋匠。

一群小孩子歡呼著跑去湊熱鬧,非得揪著耳朵才肯離風箱火爐遠一點兒,不時還要去撩撥一下沒有火的工具……

我印象最深刻是他已經很老了,手上是厚厚的繭子,粗糙的手比誰都靈活,一群大人小孩圍著,他默默敲著鍋底。

敲完補好了,央那家人去接半鍋水。

晃盪了半晌,才收下錢。

然後默默開始補下一件。

《東京夢華錄》,宋朝最離不開的手藝人:補鍋匠

或許手藝人大多都是沉默的吧!

不過宋朝家家戶戶都有補鍋的時候,補鍋匠走街串巷或者定點等人,一定是熱鬧非凡,大概也會吆喝得幾條街都能聽見。

“補鍋嘞~補鍋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