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梁名門冰溪原著|一封家書

吾友:

久不通函,至為掛念,

少年時離家打拼,一別玉山快三十年,花花世界雖然撩人眼,但這片土地的山水和人情,還有道不盡的綿延歷史,是我放不下的內心向往。衣錦還鄉,已儘自己的綿薄之力讓這座城市更加精彩,也是我作為一個玉山孩子的驕傲和榮光。

幾十年滄海桑田,玉山也是風雲鉅變,路寬了,樓高了,城大了,車多了,喧鬧也多了,但總有一些符號,是這座城市精神和靈魂,比如建築,比如文化,比如手藝。

今日我去東邊的古城牆走了走,沒想到這老夥計已經站在這裡四百六十多年了。“城圍七里,高二仞,廣丈有一尺,女牆四尺。”這是早年去北京博物館,有幸看過一眼的乾隆年間修撰的《玉山縣誌》裡對它的描述,而如今已成為國內有歷史記載以來,仍保留至今的最長的一座縣級城牆了。

站在城牆頭,恍然有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牆內是富足安泰的煙火人生,牆外是風光明媚的山川河海,腳下的城門官道,走過陸游,走過辛棄疾,走過黃景仁,也走過數不清的達官與學士,彷彿自己所處的不是城牆,而是玉山幾百年的歷史長卷。

從城牆下來,走走就到了杏花村公園,江南這個地方,雖是入冬卻總還氣候反覆,小雨放晴後竟然有些春末的感覺,公園裡剛開始學詩的小姑娘,拉著母親的手,站在杏花樹下背了一首“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想來當年時任江西團練府九品巡官的杜牧,也是這樣的心情吧,初入玉山這個陌生的城市,當差巡行遇到綿綿的雨天,疲憊之時被牧童指引到杏花村,安逸的鄉村生活,流連忘返間寫下這首傳世作品。稚嫩的童音和千年前的詩詞韻律重疊在一起,有一種歷史重疊的感覺,一代又一代的玉山人在傳承,在延續。

對了,前些日子在老宅整理家中舊物,發現了一塊父親小時候練字用的硯臺,因為紋路和普通硯墨不同,查了下資料,發現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玉山羅紋硯。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工程學家閻立本,還專程來玉山採石制硯送給唐高宗和武后,大約當時的皇帝奏摺,都有它的參與,小小硯臺竟然如此了不得。

造硯如塑人,一塊普通的山石,經過巧匠的打磨、雕琢,成為了名揚世界的文房四寶之一,玉山的孩子也都是在這樣的土地文化中被歷練。玉山自古就是重教之地,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就像今年,不平凡的2020,環境、經濟、生活都頗有些動盪,但每逢這種時刻,更體現出知識的重要性。醫學救死扶傷,科技查詢防疫,都是知識的力量。

玉山人愛才,也出了許多影響時代的名人學士,宋朝時候的楊億和汪應辰,新中國首批18位博士之一的物理學家黃朝商、航空航天醫學專家張祖德等等等等,“玉山考棚”,就是最好的佐證,作為長江以南僅存的兩處,能夠代表中國科考制度的不可移動文物之一,實在讓人震撼。站在裡面就能感覺到,這幾百年來學子寒窗的努力之息。不愧是美譽中國的“才子鄉、博士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裡的人傑地靈,庇佑著一代又一代玉山人,也在每個玉山人的骨子裡刻下了驕傲與自豪。在玉山安家,在玉山文化最濃郁的地方安家,我想是所有人的嚮往,城牆邊,杏花樹旁,我以十分的誠意與用心,為你建了一個家,希望得閒時刻,有機會與你們一起走一走老路,看一看新城,住一生。

紙短情長,入秋頓涼,願諸事順遂,願身體安康。

中梁名門冰溪原著|一封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