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再遭美封鎖:一場針對中國科技業的壓力測試

王如晨/文

中興再遭美封鎖:一場針對中國科技業的壓力測試

美國商務部針對中興發出的封鎖威脅,從口實看,並沒超過之前設定的“緊箍咒”。結合中興今日毫無底氣的反應,裡面一定有它未遵循和解協議、被人抓了辮子的現實。

這當然不是認同美國打壓中興的邏輯就合理。只就實際運營風險說,那種低階的和解細節都不注意,中興實在讓人感到窩囊。

半導體業研究專家莫大康老師今日在我朋友圈留言說:“國有企業膽大,出事由國家頂著,從中興事件中看到對於美製裁併不害怕,才敢連和解協議也不認真執行。如果私企就反應不一樣。”

明顯有批評,也有無奈。中興的反應,恰恰就有莫老師言及的風格:沒讓人看到多少底氣,反而強調說超出了商業範圍。那口風像是說,還是由咱們的國家來兜底了。國企總有靠山的感覺。

老實說,過去兩年,我也一直有些納悶,當初因此案而調整的中興新領導班子(已經不新了),上任後從沒對外陳述過這事,集團整體連媒體都不願理會的感受。它讓人覺得,中興隨時可能都會引爆更大的問題。

估計接下來一開盤,又是一個週期的巨幅震盪了。

當然,還是應該超出個案看它吧。在整個中美貿易博弈週期,美國商務部突然宣佈封鎖中興,即便邏輯是真,也更像是針對中國科技業的一次整體壓力測試。

就是測測反應,製造一些恐慌情緒,形成寒蟬效應,為美國這輪整體博弈創造談判的籌碼。

由於封鎖涉及晶片等關鍵領域,加上中興的企業屬性、上市公司的身份等,這種壓力測試的波及面確實很大。

美國商務部應該是達到了測試的目的。

我們看到,受此影響,中興通訊直接就申請了停牌。本地A股市場也一度一片慘綠。

我們同樣看到,一些媒體、券商不斷渲染著封鎖危機,甚至斷言中興迎來了“滅頂之災”。還說如果美國大面積甚至全部封鎖,中國科技業將陷入有史以來最危險的境地。那口氣,頗有些萬劫不復的味道了。

這種反應裡,有中國曆來的悲情。過去幾年,它被掩蓋在一波產業民族主義、以及歇斯底里的崛起邏輯裡,讓人難以看到真實面。

至少中國大陸半導體業,夸克認為,有太多虛假繁榮的成分。我們的創新,許多還是停留在口號上。尤其是一些國企,更是假借資本運作製造著好看不中用的故事,一輪一輪地套取籌碼。一個必須說出來的例子是,過去多年,每當看到眼花繚亂的“中國芯”評比,總有一種不適,不是不該評,我們確實在進步,但是每一輪都有相當程度的誇大。我們這種門外漢,針對許多案例的預判,幾乎每次都能應驗,這就不是偶然了。

老實說,過去幾年中國瘋狂的海外併購接連受挫,固然有海外阻擊的背景,同樣無法迴避我們的孱弱,我們還只是一個跟隨者角色,並沒有真正的自主,而真正的落差也不是透過瘋狂的資金所能填補的。微觀技術面,我們還有很大落差。

國家半導體業大基金扶持看上去有力,但有些過度側重製造業。很多人不斷強調製造業部分的價值,我們確實認同,但為什麼那麼多專案都要集中在儲存類晶片上?我個人覺得,這裡面有太多招商投資的邏輯,有政績工程的部分,同時GDP的思維也很重。

這種扶持與補貼模式,看上去走出了當年撒胡椒麵的路徑,似乎很有效率,但卻很容易淪為“扶大戶”的路徑,反而無法撬動更多環節。二期基金同樣是龐大的一筆,如果不能在微觀的技術創新層面有真正的突破,我們依託本地強有力的商業要素搭建起來的場景,仍還是為人所做的嫁衣。

當然,這樣說,並不表明我多悲觀,我其實始終還是一個充滿戰鬥精神、樂觀向上的“小鴨”(同學盧壽榮給封的)。只是覺得,中興案真的讓人窩囊。

我確實還沒失去信心。上述渲染其實有些杞人憂天了。美國商務部的口風,其實也有一定臺階下,只是說,它瞄準的本來就不是中興一家,而是想透過壓力測試看看整體反應。中國產業群體的恐慌情緒一日就釋放出來,它應該是達到了目的。

鬼才相信美國真敢持續、大面積地封鎖當代中國的科技業。巴統協定多少年了,其實也沒完全抑制住中國。封閉的時代尚且如此,此刻又有什麼真正恐懼的呢?

如果老美覺得零和遊戲好玩,可以整死中興(你以為它真能做到嗎?),那就看看會有什麼結局。

中興焦慮中停了牌,美國供應鏈企業的股價應聲深跌。全球化時代,封鎖從來就是雙刃劍。前幾天,當川普不斷威脅中國時,華爾街已經有過兩輪震盪了。

很多人今天流露出了一種恐懼。但他們沒有看到,美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你以為它自己在全球產業鏈中完全自主獨立嗎?過去沒有,現在不可能,未來同樣如此。截至目前,整個貿易博弈還是在“常規武器”的範疇,沒有徹底撕破,走向“核武”危機。

這應該是一輪預先設計出來的刺激手段,既為川普選前承諾擦屁股,也為接下來的選票創造機會。

此外,這也是川普乃至美國轉移壓力與視線的工具。僅僅就川普個人來說,如果沒有這些,他應該深陷FB資料洩密案背後的政治選舉指控裡。川普最大的風格就是製造混亂,然後形成新的介入,爭取到最佳的談判籌碼。這種邏輯甚至也延伸到轟炸大馬士革那裡。

有人說,川普是想阻擊中國的國家戰略,尤其是閹割掉中國製造2025。我覺得,可能有點誇大。但這種意圖應該也不完全為虛。因為,他本來就一直在操弄製造業迴流美國的話題。而中國製造2025,比德國工業4。0以及美日出臺的類似戰略顯得更清晰。大國的製造業,有望藉助新風口,完成升級,成為吸納全球各種要素的巨大舞臺。

川普肯定心懷危機。你看他一方面恐嚇蘋果們回去(其實是脅迫富士康們投資美國),一方面又禁止中國企業收購美國同業。同時,在製造出來的混亂中,他又試圖設定議題,開啟更多中國經濟之門,為美國企業創造滲透機會。

今天,又傳出美國可能會對中國雲計算企業進軍美國落實封鎖政策。這個固然噱頭多多(因為本地市場尚且還沒有大規模普及,海外市場更多是象徵),但也透露出,試圖透過封鎖與壓制換得談判籌碼,從而為IOE們創造機會。

因為,在中國龐大的雲計算、物聯網乃至AI市場,有IOE們缺乏的使用者、資料、場景等關鍵要素。它們想完全滲透,需要遵循許多本地化的政策,因為這些要素大都涉及國家安全。稜鏡門後,這種意識日益強烈。

中國很多領域並沒有限制美企涉入,但在科技領域確實呈現出一種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中國確實需要美國的核心科技力量,不斷嘗試引入更高的支撐;另一方面海外嚴控不放。這就導致每一輪貿易博弈中,中國對於美國等國家的IT企業並沒有採取對等反制措施。比如今天,當美國封鎖中興後,中國針對美國高粱落實反傾銷制裁。

這反映出中國的核心競爭力的缺憾部分。同時,這種制衡策略,長期採用下來,反而不斷縱容出已經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的驕縱心理,它們得寸進尺。過去一段,高通、英特爾、微軟們都透過遊說美國當局甚至透過訴訟手段施壓中國,試圖獲得更多的利益空間。

這一輪博弈裡,顯然也有它們的“功勞”。

貿易保護主義博弈,也不是壞事。昨天跟北京半導體行業協會朱晶老師有個共識,就是它能讓中國少喊口號,有真正的危機感,創新落到實處。而且保持敏感。

其實,就從美國衝著中國戰略層面的打擊,甚至要閹割的動向看,至少說明本地策略是對的。圍棋裡,不知怎麼下時,想想站在對方角度,他想下的地方,就是你想下的地方。

放長看,也不會零和遊戲,一輪輪下去,它會在大國之間形成新的分工。

老實說,中興一案,我倒是擔心中國不敢在正面的科技業發出威懾,而更多還是採用其他手段,這會持續縱容美國科技業,最後看上去其他方面獲得了主動,但科技業本身卻持續出現過度妥協,從而會給人創造新一輪滲透節奏。川普這人看上去粗暴、隨機,幾輪下來,實際上真是一塊有韌勁、老謀深算的橡皮糖。

總之,一場壓力測試,測出了中國的焦慮,美國恐怕仍會佔據很多主動。但是,當中國整個群體都為此陷入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後,這個週期,我們相信它會生髮出真正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