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航天人的“植樹報表”

在荒涼的晉西北高原上

有這樣一群航天人

他們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把貧瘠的黃土高原變成

戈壁綠洲、塞上江南、草原明珠

植樹節來臨之際

一份屬於航天人的“植樹報表”請接收……

植樹節:航天人的“植樹報表”

3月的晉西北乍暖還寒。剛剛走進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李明浩,在師傅的帶領下開始了一項太衛人都會經歷的事情——植樹。

種一棵紮根樹是每一名進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科技人員的必修課。50多年前,中心第一代建設者在荒涼的晉西北高原喝坑水、住窩棚、土豆白菜當乾糧開始我國第一個自主建設的航天發射場建設。面對惡劣的生態環境,創業者抓緊在建設和任務空餘,展開植樹造林、改造生態的“大會戰”。

“每年每人植樹標準為保活10株以上。同時,施行‘植樹掛牌’與‘綠地包片’制度,每棵新植樹苗、每塊新鋪草皮,都掛上植樹人的姓名、立上綠化單位的名稱。”這些如今已塵封在史料中的文字,記錄著第一代太衛人戰天鬥地綠化荒山的場景。

僅最近10年,中心便累計出動30多萬人次、機械3萬多臺,三荒造林95%以上靠中心科技人員動手完成,不僅節省了大量經費,而且培養和鍛鍊了艱苦奮鬥、愛護環境的良好作風。“綠色名片”的逐步擴充套件,從一個側面生動展示著航天人的報國情懷。

植樹節:航天人的“植樹報表”

“像搞科研一樣研究植樹造林。”是在中心廣為流傳的一句口號,也是航天人書寫西北奇蹟的成功密碼。

冬長無夏、無霜期短,可植樹時間有限曾是困擾中心植樹造林工作的一大瓶頸。面對一望無際的荒山,晉西北航天人以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開始了一一次科技攻關:從單季種樹到全年植樹的跨越。

植樹節:航天人的“植樹報表”

選擇樹種、探尋結合種植方式、改善土壤、更新澆灌方式……航天人艱難探索、勇於攀登,終於走出一條用“已活土換走樹坑死土”和喬灌草結合種植為主要方式的種植方法,實現了從單季植樹到全年植樹的跨越,樹木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

在山西省林業部門的技術推廣手冊中也有中心科技人員的貢獻。中心科技人員將在晉西北多年種植的經驗精闢總結為“冬挖大坑、春澆透水、夏植壯苗、秋施底肥”,這套航天人自創的“四季植樹法”,較好地攻克了困擾當地百姓已久的“苗木成活難題”,被晉西北地區廣泛應用。

潺潺流水、群花吐芳、飛鳥徘徊、松鼠穿梭。。。。。初春的中心航天公園春意盎然。置身於翠山之下,觀山聽風、靜嗅花香,宛若世外桃源。這塊曾經荒涼千年的黃土地,如今成為了中心科技人員休閒的好去處。

植樹節:航天人的“植樹報表”

歷經幾代人,50多年的努力,荒山變成了青山,中心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中心人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建設生態型現代化航天發射場”,晉西北航天人向著更高的目標前行。

中心在持續推進三荒造林工程的同時,注重既綠又美、生態和諧,相繼建成了西山森林公園、航天公園、發射場綠色通道以及北海溼地、汙水處理站、天然水引水工程等多項生態建設專案。同時,引進銀杏、杏梅、胡楊、紫葉矮櫻等觀賞性植物140多個品種。

植樹節:航天人的“植樹報表”

“荒山綠了,環境美了,汙水清了,天空藍了,空氣更清新了。現在的中心是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再也不是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的面貌。”在中心工作30多年的老高工,談到中心生態環境變化深有感觸的說。

作者:鄭逃逃

編輯:王豔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