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松山湖|科技“發燒友”遇見科學城,好Young!

走讀松山湖|科技“發燒友”遇見科學城,好Young!

開欄語:

過去21年間,松山湖從科技產業園出發,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再到被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城市實現從“園”到“城”的華麗蝶變,科技創新+先進製造頻頻出圈。

松山湖何以始終勇立於時代潮頭?滿懷對松山湖科學城的好奇與期待,連日裡,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全國各重點高校的30餘名優秀大學生記者,與年輕的松山湖科學城相遇,透過實地走訪大裝置、大平臺,與園區科研人員、創業者對話中,他們寫下了自己的觀察與答案。

走讀松山湖|科技“發燒友”遇見科學城,好Young!

當年輕的科技“發燒友”遇上年輕的松山湖科學城,他們將碰撞出什麼樣的花火?

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的重要承載地,

松山湖科學城奮力當好青年人才的“引路人”“蓄水池“和“加油站”,一批批志同道合的科技“發燒友”匯聚於此,讓青春的夢想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當前,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將松山湖視作開啟精彩人生的新起點,這裡20。38萬就業人口中,平均年齡僅26。8歲,45歲以下的青年人佔比92%,本科以上學歷人才佔比近一半,朝氣蓬勃的城市氣質日益凸顯。

走讀松山湖|科技“發燒友”遇見科學城,好Young!

松山湖成為廣大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的優選地。

資源支撐

追逐心中的“光與電”

“做科研需要全身心投入,需要足夠的恆心、耐心。在松山湖的日子裡,我慢慢體會到了做科研的樂趣,離我心中提高光電轉化率的目標又近了一大步”。 來到松山湖做科研近一年半時間,北京大學物理學院2019級凝聚態物理專業在讀博士生潘祚堅這樣評價道。

潘祚堅始終對物理學懷有憧憬與熱情。“光與電,從物理上看,是很美的”。本科期間,他參加了北京大學暑期學校、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科研實踐等活動,從這些活動中逐漸熟悉了凝聚態物理研究領域,也確立了半導體物理研究方向。

走讀松山湖|科技“發燒友”遇見科學城,好Young!

潘祚堅進行第三代半導體紅光銦鎵氮micro-LED技術實驗。

有衝勁、有動力、有意義,潘祚堅這樣形容自己的研究領域。“第三代半導體主要應用於光電領域,目前製備過程中不受光刻機制程限制。同時第三代半導體與新能源汽車、5G通訊和下一代顯示技術等產業密切相關,在實驗室完成有關中試、產業化技術研究後,可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走讀松山湖|科技“發燒友”遇見科學城,好Young!

北大光電研究院。

目前,潘祚堅所在團隊主要以第三代半導體Micro-LED顯示應用研發為研究方向。畫素點是顯示器顯示畫面的最小發光單位,由紅光、藍光、綠光三個畫素單元組合而成。

“藍光與綠光的電光轉換效率都很高,分別可達到百分之七八十和百分之四五十,但紅光Micro-LED的效率卻不到百分之五。”潘祚堅表示,相較於藍光與綠光,紅光的波長最長,用於顯示時紅光波長一般要達到630nm左右。波長越長,在氮化鎵內摻的銦元素就越多,質量就越差。

“我們目前在探索如何在保證質量情況下,摻入銦元素,從而提高紅光micro-LED的電光轉換效率,最終達到降低功耗的目標。”

走讀松山湖|科技“發燒友”遇見科學城,好Young!

特訓營學員走讀北大光電研究院。

潘祚堅認為,松山湖為研究團隊使用金屬有機化合物化學氣相沉積技術提供了實驗裝置,為研發第三代半導體紅光銦鎵氮micro-LED技術提供了大力支援。“松山湖的實驗材料供應很充足,處理問題的效率很高,也有很多和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配套的企業提供支援,比如中圖半導體提供圖形化襯底工藝,這些都對我們的實驗進展幫助很大”。

在松山湖生活一年多時間,潘祚堅在科研工作之餘也經常散步在松山湖公園、綠道中,在山水交融的生態環境中放鬆身心,汲取靈感。在他眼中,“年輕”“科技”“自然”是松山湖給人最深刻的印象。

未來,潘祚堅將會繼續紮根松山湖,攻堅半導體物理領域,成為下一個堅持科研的“湖裡人”。

聯合培養

感受絕佳科研氛圍

“我已經在松山湖做了半年多的實驗了,這裡科研環境好,實驗室提供的裝置也很先進,讓我接觸到了許多在大學課本里看到的材料。”自今年參與暨南大學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聯合培養專案來到松山湖後,李梘感受到了松山湖科學城絕佳的科研條件與氛圍。

走讀松山湖|科技“發燒友”遇見科學城,好Young!

李梘操作非晶材料製備實驗裝置。

作為廣東省第一批省實驗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正在探索“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模式。據悉,實驗室已與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達成聯合培養合作,培養研究生達213人。

目前,李梘所在的非晶材料團隊團隊,正在進行新型非晶合金材料研發與非晶合金的應用基礎研究。在非晶材料團隊實驗室裡,李梘操作非晶材料製備、測試的精密儀器,向記者展示了製備非晶合金材料的步驟之一。

“我做的實驗其實就是要先透過裝置融化獲得目標合金,後期再經過甩帶機制作出非晶合金。”李梘談到,非晶合金兼具金屬和非晶、固體和液體特性,是顛覆性的新一代高效能金屬材料。團隊主要從事開發具有高強韌、超穩定、單質等極限特性的非晶合金材料體系的相關實驗和研究。

走讀松山湖|科技“發燒友”遇見科學城,好Young!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一期)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聯合培養研究生們除了日常的科研工作外,還積極參與科普工作。當前,實驗室以“材料科學”為主題,加入了東莞市科普教育基地大家庭,並建成了粵港澳大灣區首家材料科學博物館。解玖遠是廣州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研三學生,他每月都會在博物館為小朋友們做三四次科普講解。

“透過科普活動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他說。

走讀松山湖|科技“發燒友”遇見科學城,好Young!

博物館科普活動。

灣區探路

讓興趣成為事業

一座“懸空”於地面的房間,走進可以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是全消聲實驗室。在這樣科學嚴謹的環境,宋哲超正在向大學生記者們測試耳機的降噪能力,介紹降噪耳機背後的技術原理。

今年9月,灣區聲學實驗室的運營和技術負責人宋哲超初入松山湖,選擇在這裡開啟下一站的聲學探索之路。

走讀松山湖|科技“發燒友”遇見科學城,好Young!

宋哲超在全消聲實驗室中進行測試。

“聲學和音樂相關,這讓我的研究和工作都很有意思,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可以解決很多技術問題,還可以把這些應用到研發工作當中。”自高中畢業到讀本科期間,宋哲超當過很長時間的音訊發燒友,經常搗鼓鑽研音響、耳機等音訊裝置。

“俗話說‘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其實聲音在很多情況下是突然闖入你世界的第一感知。”懷著對聲音的無限好奇,宋哲超在廣闊的聲音世界裡不斷探索與鑽研。

走讀松山湖|科技“發燒友”遇見科學城,好Young!

全消聲實驗室。

從中科院聲學研究所畢業後,宋哲超選擇來到位於松山湖的中科院聲學所東莞電聲產業基地——灣區聲學實驗室,將聲學作為事業繼續下去。目前,他在實驗室擔任運營和技術負責人,主要負責整理採購清單、儀器裝置測試及相關方案的規劃與問題解決等工作。

“松山湖就像是一個強大的‘磁場’,大家會被它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和美麗的自然景觀所吸引。來了這裡之後,我發現‘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與產業齊飛’這句話果然名副其實。”宋哲超提到,在松山湖,聲學領域的工作者不僅可以紮根實驗室做好基礎性研究,還可以走出實驗室與聲學企業近距離接觸。據瞭解,灣區聲學實驗室自執行以來,已經與華為、東莞市惟聲科技有限公司等達成合作,提供聲學實驗測試服務。未來,實驗室也將為更多的聲學企業提供研發、設計、試驗、孵化等方面的技術支援。

走讀松山湖|科技“發燒友”遇見科學城,好Young!

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群。

“對待學問往往講究‘學以致用’,我希望能把自己所做的聲學研究落到實處,而松山湖灣區聲學實驗室給了我很好的成長土壤。”宋哲超欣然表示。

【大學生記者 】張弛 陳宇麗

【記者】張珊珊 鄭國豪

【圖片】孫俊傑 黃政正 陳雅靖(實習生)

【作者】 張珊珊;鄭國豪;孫俊傑;黃政正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