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你落魄了,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朋友

當你落魄之後,你和朋友的相似性就會減少,這意味著你們將失去很多共同話題,自然而然就會相互疏遠。

相似性是人際吸引的重要原則,無論是朋友還是戀人,相似都吸引著人們在一起。

當我們進入一個陌生環境時,情境的不確定性會驅使著我們加入群體,我們選擇群體的最重要標準便是相似程度。

有一天你落魄了,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朋友

那些與我們差距過大的“大佬”一般不是我們考慮的物件,而那些被孤立的群體也不是明智的選擇。

我們會觀察那些與我們價值觀相似、有類似的個人經歷、有共同話題的群體,並試圖加入他們,以此作為熟悉陌生環境的“跳板”。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與群體成員建立了良好的同伴關係,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下,人們會發現自己與他人越來越相似,即相似吸引人們在一起,在一起又增多了人們的相似性。

因此相似性從一開始就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同伴關係。

而當你落魄之後,你的價值觀會發生變化,或許你會變得更加激進,亦或是頹廢度日,總之,你的朋友逐漸發現你不再是一路人,自然而然就會冷落你、疏遠你。

有一天你落魄了,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朋友

人們曾一度認為,當一個人落魄之後,地位、權力和金錢都一去不復返,這是朋友疏遠你的首要原因,但這種觀點終究只是片面的。

人們價值觀差異的增大才是導致失去朋友的主要原因。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並不總是對他人敞開心扉,而是有選擇性地進行交往。對於那些我們認同和喜愛的朋友,我們會逐漸顯露自己真實的面目。

這是自然而然的過程,這一過程使得人們互相理解,人際關係也更加深入。

而對於那些我們厭惡的所謂的朋友,我們或許一輩子都不會對他們說心裡話,因為我們不認同他們,認為他們不值得深交,向他們隨意展示自己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有一天你落魄了,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朋友

所以當人落魄之後,往往只有那些交心的朋友才會過問你的情況,而其他人則杳無音信,似乎從你的朋友圈消失了。

他們害怕你找他們借錢,擔心你攪亂他們平靜的生活,所以交朋友不必廣泛,一個真心朋友抵得上十個表面朋友。

但有些人內心封閉,他們從不主動與別人交心,即使是別人主動關心他們,他們也不懂得如何回覆他人。

這種人嚴重缺乏社交技能,當他們落魄之後,或許真的可能沒人來關心他們。

心理學家魯賓研究了人們自我的層次,自我的最表層包括人們的興趣愛好,例如喜歡吃的食物,喜歡喝的飲料,喜歡的運動等等。

這是人際關係的開端,但很多人的人際圈永遠停留在這一階段。當他們遇到麻煩事之後,其他人很難對他們提供幫助。

有一天你落魄了,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朋友

自我第二層次包括對外部事物的態度,例如對別人的評價、對某一事件的看法等等。

如果能夠與朋友分享這些態度,那就說明兩人相互認可,人際關係已經開始發展起來。

自我第三層次包括自己的個人生活、真實想法以及個人經歷等等。

能達到這一階段的人們對對方具有高度的信任感,因為告訴別人這些內容相當於給對方提供自己的“把柄”,非交心的朋友不可能走到這一步。

魯賓的研究給人們的啟示是:人們應該敏銳察覺自己和他人關係的層次,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對待方式。

有一天你落魄了,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朋友

對於那些真誠的、品行端正的朋友,人們應該主動敞開心扉,促進關係的發展;對於那些虛偽的、不真實的朋友,人們要懂得限制他們瞭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