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懶”詩人,只寫詩不寫題目,卻皆成經典,令人捉摸不透

大唐最“懶”詩人,只寫詩不寫題目,卻皆成經典,令人捉摸不透

唐詩宋詞裡的世界,輕輕的一席相思都富含千變萬化,簡單的一朵桃花都能綻出奼紫嫣紅,縱然詩詞人腰間佩戴的是普通的毛筆,但他們筆下飛出的卻是鸞鳳驚龍。在詩詞的語言寶庫裡,既有清風明月,亦有乘鸞仙闕,所有的想象在這裡融匯交織,氾濫成汪洋肆虐的文學大海。當然,這片海必須有名字,是驀然回首的相思,或是恬然自在的隱逸,又或是金戈鐵馬的勇毅。名字,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心思想,或者叫主題,詩詞的主題即是它的題目,一個好的題目能夠使讀者更好地理解詩詞。比如提起《望天門山》,我們彷彿就能望見斬斷天門山的楚江波濤碧碧;提起《長恨歌》,那個回眸一笑黯淡六宮的楊玉環便如在眼前。

大唐最“懶”詩人,只寫詩不寫題目,卻皆成經典,令人捉摸不透

大多數的詩詞歌者都是如此,絞盡腦汁,為自己的大作起一個響亮的名字。但是在唐朝卻有一個特立獨行的懶人,他喜歡寫詩卻不喜歡寫詩名,導致很多詩篇雖然流傳甚廣、膾炙人口,但讓讀者卻摸不著頭腦,抓不住中心思想,不知道寫的啥。或許大家猜到了這位大唐的“懶詩人”,他就是李商隱,其很多名詩都冠以《無題》之名,據統計共有15首之多,《錦瑟》雖有題目但用的是首句的前二字,實際上也屬於無題。不過清朝學士紀曉嵐等人曾經考證認為,這些無題並非真正的無題,而是由於版本問題丟失的,小解則認為並非如此,因為原詩都能一字不差的謄完整,為何簡單的一個題目卻不能呢?

大唐最“懶”詩人,只寫詩不寫題目,卻皆成經典,令人捉摸不透

《無題》唐·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在宋詞的命名規則中,為了便於區分相同詞牌名下不同的作品,往往會在題目中新增首句,比如《浣溪沙·門隔花深舊夢遊》,這一現象在唐詩中也有,而且是唯一的,那就是李商隱的無題,比如這首詩應該叫做《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這首詩沒有確切的指向,沒有確鑿的證明能夠表明它究竟所言何事,但是後世普遍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去賞析。若是丟失了詩人的名字,那麼會冠以“佚名”,若是丟失了題目,可能才會稱之“無題”,然而李商隱卻明顯是有意為之,唐詩以《無題》命名,就是李商隱的首創。

大唐最“懶”詩人,只寫詩不寫題目,卻皆成經典,令人捉摸不透

在學者的解讀下,李商隱的《無題》變成了“此時無聲勝有聲”,寄託了他難言的隱痛,莫名的情思,執著的追求。然而一首詩解讀出這麼多思想,是否顯得有失偏頗?其實李商隱並非懶,而是太過於勤奮,可能他真的無法用一個題目去表述出自己複雜的情感,所以乾脆就不起了。此外,李商隱還有《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等一些無題作品,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李商隱平生極其追求詩美,但不免會陷於隱晦難懂的境地,令人難以索解,甚至元代文人曾寫詩感慨道:“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不知大家認為李商隱究竟為何要《無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