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靈玉嘲諷詩暗示了《紅樓夢》時代背景和主旨思想

作者:至真齋主

通靈玉是《紅樓夢》中的一個著名道具,深刻全面理解作者賦予通靈玉的寓意,對我們解讀這部作品的時代背景、主旨思想和賈寶玉這個人物的身份地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靈玉本是女媧煉石補天時被遺棄在青埂峰下的一塊頑石,自經鍛鍊之後,靈性已通,能口吐人言,因無材補天日夜悲號。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來到青埂峰下,說到紅塵中榮華富貴,頑石不禁凡心萌動,也想要到人間去享一享這榮華富貴,再三央求二仙。茫茫大士就把它幻化成扇墜大小的美玉,讓它到“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下世造歷。於是,通靈玉就被賈寶玉含在嘴裡降臨人間。

通靈玉嘲諷詩暗示了《紅樓夢》時代背景和主旨思想

作者賦予了通靈玉多種功能和寓意。它的前世是被女媧遺棄的補天石,幻化成通靈玉後是賈寶玉佩戴的飾物。甲戌本凡例說:“又曰《石頭記》,是自譬石頭所記之事也。”在第一回開篇作者又說:“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也就是說,通靈玉還有一個功能是代作者記錄世事,這樣《紅樓夢》一書就是以通靈玉的視角觀察記錄的故事。在第十八回元妃省親時,通靈玉自言自語起來:“此時自己回想當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淒涼寂寞;若不虧癩僧、跛道二人攜來到此,又安能得見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燈月賦》、《省親頌》,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別書的俗套。按此時之景,即作一賦一讚,也不能形容得盡其妙;即不作賦贊,其豪華富麗,觀者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是省了這工夫紙墨,且說正經的為是。”這就是作者把通靈玉賦予了靈性。

作者設計通靈玉還有一個

通靈玉嘲諷詩暗示了《紅樓夢》時代背景和主旨思想

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影射意義。在作品第一回透過甄士隱視角對通靈玉進行了簡要描述:“原來是塊鮮明美玉,上面字跡分明,鐫著‘通靈寶玉’四字,後面還有幾行小字。”到了第八回薛寶釵與賈寶玉比通靈,通靈玉的模樣才細緻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只見大如雀卵,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通靈玉正面篆文:“莫失莫忘,仙壽恆昌”,背面篆文:“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這些文字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秦國所制的傳國玉璽。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後秦國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傳國玉璽上刻的篆文與通靈寶玉上刻的篆文“莫失莫忘,仙壽恆昌”是多麼的相似!傳國玉璽上的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意思是:“皇權由天相授,既永久也昌盛”。通靈玉上面的字“莫失莫忘,仙壽恆昌”的意思是:“不丟失不遺忘,就會生命永存”。如果通靈玉丟失了,也就意味著賈家氣數將盡了。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傳國玉璽為符應,把傳國玉璽奉若奇珍,國之重器,得之則意味著“受命於天”,失之則意味著“氣數已盡”,所以傳國玉璽也一定“莫失莫忘”。在中國古代有兩件寶物天下齊名,是歷代帝王必爭之物,那就是“和氏璧”和“隨侯珠”。在古代典籍中“和氏璧”往往和“隨侯珠”並稱。《淮南子·覽冥訓》說:“譬如隨侯之珠,和氏之壁,得之者富,失之者貧。”意思是:“這就好比得到隨侯之珠、和氏之璧的人富裕,失去隨侯之珠、和氏之璧的人貧窮一樣。”

通靈玉嘲諷詩暗示了《紅樓夢》時代背景和主旨思想

有些人對通靈玉影射傳國玉璽還有疑問,那麼我們再來看通靈玉的反面篆文。在明代關於印章的圖書《集古印譜》記載秦代有一枚小璽,其文為“疢疾除,永康休,萬壽寧”。方以智的《印章考》也有相同的記載。相傳這枚秦小璽一直流傳到清朝雍正時期才不知下落。秦小璽上的文字與通靈玉上的反面篆文“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何其相似!在文學上影射技巧就是用一種事物暗示或說明另一種事物。透過上面的對比,通靈玉影射傳國玉璽是很明確的。傳國玉璽是皇權的象徵,那麼通靈玉也就影射皇權。

《紅樓夢》作者用通靈玉影射傳國玉璽,不只是孤立地用通靈玉上的文字來體現,還用一些情節來強化這種影射關係。第一回寫甄士隱睡午覺,在夢幻中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二仙要讓通靈玉隨神瑛侍者一起下世造歷。甄士隱想一睹通靈玉真容,茫茫大士說他跟這塊通靈玉倒是有一面之緣,就取出來遞給他。甄士隱只看了正面鐫著“通靈寶玉”四字,正想看後面鐫刻的小字時,茫茫大士便一把奪過去了。由此看來,這塊神秘的通靈玉也不是人人都能大飽眼福地隨便看的。第三回黛玉初進賈府,寶玉問黛玉有沒有玉。黛玉說:“我沒有那個。想來那玉是一件罕物,豈能人人有的。”寶玉一聽,登時發作起痴狂病來,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罵道:“什麼罕物,連人之高低不擇,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嚇的眾人一擁爭去拾玉。賈母急的摟了寶玉道:“孽障!你生氣,要打罵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批書人看了賈母說通靈玉是“命根子”,提醒讀者道:“一字一千斤重!”可見這個通靈玉很不一般,事關賈家的命運。既然通靈玉影射傳國玉璽,那麼擁有通靈玉的賈寶玉自然就影射皇子,賈家也自然影射皇家。《紅樓夢》作者唯恐我們對通靈玉影射傳國玉璽認識不清,又設計賈珠這個人物來影射“隨侯珠”,進一步引導讀者聯想賈寶玉和通靈玉共同影射傳國玉璽。隨侯珠先於和氏璧問世,在《紅樓夢》中賈珠是賈寶玉的長兄。隨侯珠在秦朝不知所終,賈珠在《紅樓夢》的開篇就寫他已經死亡。

關於通靈寶玉和賈寶玉影射傳國玉璽,早在清朝已經有不少人持這個觀點了。晚清孫靜庵在他的《棲霞閣野乘》中言:“寶玉非人,寓言玉璽耳!著者故明言為一塊頑石矣!”並認為,《紅樓夢》“所隱必系國朝第一大事”,“而非徒記載私家故實,謂必明珠家事者,此一孔之見耳”,“此書所包者廣,不僅此一事,蓋順、康兩朝八十年之歷史”。比孫靜庵略早一些的《石頭記微言》作者孫渠甫說道:“《石頭記》一書,影書也……即言釵黛之爭天下也。在書面言,上,寶玉謂寶玉之人,下,寶玉謂口中所銜之玉。在底中底言,則上下混同為一,即指石頭,即指輿地,即言釵、黛所爭之天下也!在書底言,上,寶玉為寶玉,是天子;下,寶玉即寶玉,傳國之璽。”

通靈玉嘲諷詩暗示了《紅樓夢》時代背景和主旨思想

關於賈寶玉和通靈玉的影射作用,蔡元培、潘重規等先生都做過深入研究。蔡元培在《石頭記索隱》中說:“寶玉者,傳國璽之義也。”潘重規認為《紅樓夢》是一部政治小說,是明清交際時一位大明遺民假借言情外衣,用隱語寫成的鉅作。他認為寶玉是玉璽,愛吃胭脂是璽印要配朱泥;黛玉影明朝,而寶釵影清朝,二人的寶玉爭奪戰實則是江山皇統的爭奪。通靈玉上的字與傳國玉璽的字有相通之處。蔡元培和潘重規的觀點已經得到了當今很多民間紅學研究者的贊同。

既然通靈玉和賈寶玉影射傳國玉璽和皇權,那麼《紅樓夢》的時代背景和主旨思想就很明確了,《紅樓夢》是明遺民創作於清初的一部悼明恨清的政治影射小說,書中多次提到的“末世”是指明朝末期。作品採用“以家喻國”的寫作手法,借賈家之敗影射大明和南明之亡,借黛釵對寶玉的爭奪影射明清爭奪天下。《紅樓夢》又名《風月寶鑑》,“風月寶鑑”的隱喻就是“明清換代之鏡鑑”。在明遺民的詩文中,“風”常常暗喻“滿清”,“月”常常暗喻“明朝或南明”。例如,呂留良的詩《述懷》:“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嘗不照人。寒冰不能斷流水,枯木也會再逢春。”大意為:“清人縱然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我也絕不會屈服於他們。我依然有明朝故國情懷。雖然現在明朝已經滅亡,將來也會有恢復明朝江山那一天。”王夫之曾參加抗清鬥爭,晚年隱居於石船山著書立說,自署船山病叟、南嶽遺民。他拒不接見清廷官員,也不接受清廷禮物,並寫了一副對聯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清風”指清廷,“明月”指明朝,王夫之借這副對聯表現了自己的晚節。

通靈玉嘲諷詩暗示了《紅樓夢》時代背景和主旨思想

我們知道了通靈玉、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影射意義,也就明白書中第八回那首通靈玉嘲諷詩的隱喻了,它實際上暗示了《紅樓夢》的時代背景和主旨。我們再看第八回那段情節:

寶釵因笑說道:“成日家說你的這玉,究竟未曾細細的賞鑑,我今兒倒要瞧瞧。”說著便挪近前來。寶玉亦湊了上去,從項上摘了下來,遞在寶釵手內。寶釵託於掌上,只見大如雀卵,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塊頑石的幻相。後人曾有詩嘲雲:女媧煉石已荒唐, 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靈真境界, 幻來親就臭皮囊。好知運敗金無彩,〖甲戌本側批:又夾入寶釵,不是虛圖對的工〗堪嘆時乖玉不光。〖甲戌本側批:二語雖粗,本是真情,然此等詩只宜如此,為天下兒女一哭。〗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甲戌本側批:批得好。末二句似與題不切,然正是極貼切語。〗

通靈玉嘲諷詩的字面翻譯:

女媧煉石補天的故事已經很荒誕,

如今又把這個荒誕的故事演繹成大災荒。

補天石失去了沉靜靈性的真境界,

幻化成通靈玉去親近人的臭皮囊。

我們容易知道走了敗運金子就失去光彩,

可嘆時運乖違美玉也不再有光澤。

白骨堆積如山分辨不出都是誰,

他們無非就是那些公子和美女。

通靈玉嘲諷詩的隱喻翻譯:

女媧煉石補天的故事是很荒誕的神話傳說,

現在又根據這荒誕的傳說演繹成大災之年的故事。

補天石在青埂峰本來是沉靜靈性的境界,

幻化成通靈玉就失去了原來的境界而賦予了新的寓意。

我們容易知道時運正盛的清朝一旦走了敗運也會衰落下去,

可嘆時運乖違代表皇權象徵的玉璽也會失去光澤。

明清易代殘酷的戰爭造成白骨堆積如山分辨不出都是誰來,

他們無非都是年輕的公子和美女因戰爭而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紅樓夢》一些情節的關鍵詞和詩詞常常採用一筆兩意的寫法,造成各說各的理而爭論不休的局面。在這首詩的“又向荒唐演大荒”句中,“大荒”一詞的理解就存在爭議,有的翻譯為“大的荒唐”,有的翻譯為“指代大荒山青埂峰石頭的故事”。其實這樣的翻譯都是因為把《紅樓夢》的時代背景放在了清中期,以及沒有結合下文中的“白骨如山忘姓氏”,所做的斷章取意的翻譯。在這裡“大荒”一詞指大災之年。在古文中“大荒”指大災之年也是常用詞義。例如,《周禮·地官·大司徒》:“大荒、大札,則令邦國移民、通財、舍禁、弛力、薄徵、緩刑。”鄭玄注:“大荒,大凶年也。”意思是:“遇到大災荒或疾病大流行的年頭,就命令諸侯國遷移災民、百通米糧、放寬禁令、免除力役、減輕租稅、寬緩刑罰。”《國語·吳語》:“日臣嘗卜於天,今吳民既罷,而大荒荐饑,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其民必移就蒲蠃於東海之濱。”意思是:“往日我曾卜問上天,現在吳國的民眾已經疲乏,而且大災之年連年饑荒,市場上連糙米也沒有,糧倉都空了。他們的民眾一定得遷移到東海邊靠揀蛤蚌求生。”

———————————————————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階學術。 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