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國企經營困境是工人積極性導致,還是領導層不力導致的?

現在縣域大多是私企,90年代以前縣裡的企業大多是國企,縣屬國企居多。在90年代中後期形成了一個破產潮,存續的也大多重組改制了。

當時實行“抓大放小”,大企業透過“三年脫困”攻堅戰基本實現脫困;而實行“放小”的小型企業許多走入經營困境。許多人認為是工人積極性不夠,真是這樣嗎?

近幾天和單位幾個司機(90年代末下崗工人,現在勞務派遣工)聊天,談到他們以前在縣屬國企上班情況,感慨萬千,答案略知一二。

工人在國企的生活,司機們說,真是令人懷念。“主人翁”地位較高,大家地位基本平等,而且在廠內有權利,也有較強“主人翁”意識,對損壞廠裡利益的行為,大多能站出來制止,生活也豐富多彩。

那積極性如何呢?

從這幾個司機說法看,工人們的情緒都是樂觀向上的,工作態度也很積極,有一種平和、歡樂、上進的氣氛,講究鑽研,比貢獻,珍惜榮譽。搞技術練兵,技術大賽,發明創造,工人們都挺有積極性(也有不以為然的)。

和現在廠裡生產線上工人比呢?

幾個司機當中也有兩個下崗後進過私企工廠,他們說:說實話,積極性差不多,在私企有人看著,條條框框約束多,主要是被動積極性,應付態度多,心不在焉,老想著有沒有工資更高的地方,因跳槽頻繁,老要適應新崗位,幹活效率並不高。而且多出來的監工也拉低了整體效率。

而且工作不再是生活,已純粹是謀生手段,無論老闆怎麼說廠子是大家的,只有傻子才信,錢不到位,分分鐘走人。

那為什麼以前縣域國企經營不下去呢?

司機們說法:

主要是產品不對路,不適應市場,受到衝擊又不知如何應對。工人是很有積極性,但積極性都白費了,領導層沒有珍惜好工人積極性,沒有在市場鑽研上下功夫,而且很多領導也不懂市場。面對咄咄逼人的私企,領導層沒有認識到自身優勢;面對偽劣產品,不能有效出擊維護自身權益。不能怪工人積極性不夠,相反很多工人憂心忡忡卻無能為力。

聽到這裡,看著這幾個勤勉肯幹的老司機,不禁感慨,工人們已做了他們該做的,可廠子倒閉後,下崗的卻是他們,本該負責的領導層要麼進了其他單位,要麼仍是廠房看守人員照拿薪資。

放眼歷史,放眼世界,國人從來不缺積極性,缺的是對積極性的愛惜!

九十年代國企經營困境是工人積極性導致,還是領導層不力導致的?

九十年代國企經營困境是工人積極性導致,還是領導層不力導致的?

九十年代國企經營困境是工人積極性導致,還是領導層不力導致的?

九十年代國企經營困境是工人積極性導致,還是領導層不力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