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我思

中國人口目前主要的特徵是少子化和老齡化,現今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之一是養育成本高。教育,住房,醫療這三個人們生活中壓力因素中,對人口有明顯影響的是教育和住房,其中教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現在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三大體系:公辦教育、民辦教育、校外培訓機構;公辦教育由於戶籍和教育力量的發展不足,不能滿足學生對學位需求,衍生了民辦教育,民辦教育滿足的需求是讓學生有學上,讓學生有好學校上。但民辦教育由於市場機制供需關係的原因,隨之帶來的問題是上學成本上升。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採用大班課的形式,教育質量層次不齊,學生產生“吃不飽”和“消化不了”等現象,隨之產生了校外培訓機構。校外培訓機構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班教學,部分的提高了孩子們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學生們整體分數,水漲船高,其他未補習的學生,在成績和環境的壓力下,被迫選擇加入補課大軍,產生內卷。於此同時,學校由於有培訓班託底,對於教育質量的重視程度下降,課堂上只關注優等生。這種現象造成了惡行迴圈。

在這個迴圈的過程中,起始主要因素是學位供給不足,次要因素是學校教育質量;隨著民辦教育首先滿足學位需求的同時。教育質量佔據了主要因素,因為在付出較大成本參加民辦教育的前提下,家長對學校具有了選擇權。民辦學校要用高升學率來吸引學生。於此同時迎來了“五五”分流。家長對學生成績的關注,日復一日,更加關注,對培訓班大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對公辦教育的依賴性也越來越低。公辦教育逐漸喪失了主導地位和話語權,教育由公益事業滑向市場機制。

教育行業的現狀不符合教育事業是公益事業的,公辦教育是教育的主體地位的性質,且民辦教育帶來的上學高成本與培訓機構資本加持下的瘋狂宣傳教育內卷,營造社會焦慮氣氛,已經嚴重影響到教育為公,素質教育與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助推了孩子養育成本的高企,不符合國家制定的人口政策。綜合以上原因,現行整頓教育行業。

教育行業的整頓,同時也從公辦教育、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等三個方面展開:

公辦教育:擴大招生規模,放寬非戶籍生入學條件;

民辦教育:部分公參民學校轉為公辦學校或者撤出公辦力量,民辦學校逐步轉為非盈利模式直至轉為公辦學校。民辦學校總體比例低於5%;、

校外培訓機構:節假日,休息日禁止學科類補課;機構轉變為非盈利性,價格接受政府的指導價格,上浮不高於10%,下降不限;機構老師工資原則上不能高於公辦學校老師的待遇;三年內徹底取消教育培訓機構。

政策調整的核心點應當在於公辦學校容納更多的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並於此同時,提供相對應的更好的教育質量。

在現行政策大環境下的兩個矛盾:

國家層面:國家生育計劃與社會撫養成本之間的矛盾,撫養成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決人口問題,就要從減輕孩子的養育成本著手。

個人層面: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推行與目前中高考選拔制度之間的矛盾;其中,中高考的選拔制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選拔制度規定了,以分數論成敗。而選拔制度不單單是關乎教育,更加關乎階層之間的流通。當下,在沒有一個比中高考更加公平的選拔方式的情況下,這個上升通道,不可以被輕易更改,影響社會穩定。這就規定了,當下這個矛盾的難以調和。

前兩個矛盾逐漸演化出第三個矛盾,人民對孩子未來良好發展的期望與國家層面強制分流的矛盾;

第三個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國家對人才的強制分流,人們不是對分流制度的不滿意,是對分流過程中公平問題和分流後的發展與就業差距的巨大不滿意。

第一,當下參加職業教育的,往往是被篩選過的一部分人。相對於上普高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學習能力較差,且家庭社會地位較低。學生的來源就規定了職業教育質量的高低。

第二,職業教育體系相對不夠完善,培養人才效率低,且無法學到關鍵性技術;

第三,就業端對職業教育的歧視。從考公務員開始,職業類畢業生無法參加公務員招錄考試。延伸至社會各行業的招聘,職業道路競爭力低下。

三個方面規定了,職業教育在學生家長心目中的形象與吸引力。決定這些的還是中高考分流制度,是選拔性的制度,選上的一部分,自然佔有更多的資源和機會。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代表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語句,正是當下社會現象的最佳表述。國家也好,政策也好,應當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廣大人民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訴求就是公平。在相同的競爭環境下,考上高中上普高,落榜者走職業發展的道路。與此同時,完善職業道路的培養體系與發展前景。讓走職業發展道路的孩子與走普高道路的孩子有差距,但不能分化太大,才是最終的出路,堅決反對平均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