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長期用「激將法」刺激三歲兒子,羞辱和激將真的分得清嗎?

最近,咘嚕咘嚕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老爸長期用「激將法」刺激三歲兒子,羞辱和激將真的分得清嗎?

重慶一位程女士帶兒子豆豆到妹妹家玩兒,剛玩兒沒多久豆豆和小表妹就因誰先上滑梯鬧了矛盾。

豆豆不但推了小表妹,還動手打人。

辛虧程女士一直在旁邊看護,才沒有釀成嚴重的後果。

其實程女士早就發現了,快3歲的兒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都能和睦相處。

唯獨和小表妹玩耍時就愛動手,還經常表示討厭小表妹。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老爸長期用「激將法」刺激三歲兒子,羞辱和激將真的分得清嗎?

原來,這都是“激將法”惹的禍!

豆豆平時調皮時,豆豆爸爸就常常使用“激將法”。

比如豆豆在家玩了玩具不收拾,豆豆爸爸就會說:“你不收玩具,我就把你的玩具拿去送給你小姨家妹妹。”

吃飯時不乖,豆豆爸爸會說給妹妹買玩具不給豆豆買。

時間一長,就連程女士都被豆豆爸爸“帶跑偏了”。

之前有次給豆豆洗臉時,豆豆一把就把洗臉盆給打倒在地上,弄得滿客廳都是水。

程女士一氣之下就說:“你這麼不乖,把你的新腳踏車拿去送給妹妹。”

豆豆立馬大哭:“是我的,不送給她,我討厭她!”

老爸長期用「激將法」刺激三歲兒子,羞辱和激將真的分得清嗎?

還好,豆豆的父母及時意識到了“激將法式教育”都快讓小表妹成為豆豆的“眼中釘”了,下定決心要改掉。

可事實上,又有多少父母還沒有認識到“激將法式教育”會帶給孩子巨大的傷害呢?

1

其實啊,在我們身邊“激將法式教育”十分常見。

在一次活動上,咘嚕咘嚕就見過類似的一幕。

晟晟是一個不太愛說話的孩子,小朋友們自由活動時,他就站在媽媽身後拒絕和別人一起玩。

媽媽推著他,讓他去跟小朋友說說話,晟晟十分不開心。

結果晟晟媽媽就說“行,你不去就不去,別的小朋友都有小夥伴,就你沒有,就你不會說話,到時候別人都說你是小啞巴!”

晟晟哇的一聲哭了出來,慢慢走向了人群。

很多家長總說“激將法”的確有用,見效還快,可這樣真的好嗎?

2

《三國演義》中一個教科書式的“激將法”例子,就是“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

在這個故事中,諸葛亮一見到孫權就認定,這個人不可以說服,只可以激將。

因為他清楚的瞭解,孫權有著無比強大的自尊心,結果也確實如他所願。

可實際上,孩子們有如此強大的自尊心嗎?

在幼年,甚至是青少年時期,孩子的內心往往是細膩而又敏感的,更別提生活在一個語言暴力十分常見的大環境裡了。

此時的孩子多半擁有的,是受傷的自尊。

老爸長期用「激將法」刺激三歲兒子,羞辱和激將真的分得清嗎?

然而,父母不僅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還擅自將“激將法”進行了“改良”。

“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就可以,你為什麼就不可以?”“算了吧!你不行!”……

一句句對比、貶低、否定的話語被添加了進來,居然還成為了有些人奉若真理的“育兒寶典”。

3

其實咘嚕可以理解,這些所謂的“激將法”都是出自家長們想要激勵孩子的一片苦心。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也就是說,哪怕你真的是在“激將”,孩子們也會認為,自己是真的一事無成。

孩子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這變了味的“激勵”,是認認真真,滿含真心的鼓勵。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的是正向的鼓勵。

用積極的方式去跟孩子溝通,孩子才會有勇氣去完成這件事情,他們才會覺得,爸爸媽媽都非常支援自己,也會更願意去迎接挑戰。

鼓勵就是誠懇的肯定與支援,不要給它蒙上黑色的外衣,還要怪孩子不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