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可能》:未來更有競爭力的人,將會是那些學習力高的人

比爾·蓋茨曾說:“當今社會,人們比的不再是學習,而是學習的速度”。

比起勤奮更重要的是學習力,它正在悄悄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會聽到父母說:“我們家孩子也知道著急,也知道努力。有時,晚上也會學到很晚,可就是成績提不上去”。

這樣的現狀,不但孩子迷茫,家長也不解。

或者,還有一些人,平時工作很努力,就是想在某個領域裡幹出點名堂來,可就是不出成績,升職加薪好難。

無論是家長在面對孩子學習問題,還是那些想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我們需要思考一下,為什麼苦苦努力卻不得成果呢?

作為公認的記憶提升、腦力最佳化、快速學習方面的世界級專家吉姆·奎克。在《無限可能》一書中告訴我們,以上讓大家困惑的問題,在通常情況下,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定了限制,主要在思維模式、內在動力及方式方法方面,限制了我們的成長。

《無限可能》:未來更有競爭力的人,將會是那些學習力高的人

吉姆·奎克在書中提出非常實用的方法,告訴我們要如何去突破思維模式的極限、內在動力的極限和方式方法的極限,來做到提升我們自身的學習力。

然後,透過提高自身的學習力,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做你想做的事,解決你現在的生活和你想要的生活差距。

一,拒絕成長,再優秀也沒用

作者在書中說:“每一個懷有超級英雄夢的平凡個體,你的夢想都可成真”。

如作者本人一樣:

吉姆·奎克在孩童時期,頭部曾先後兩次受到創傷,損害了其注意力,專注力和學習能力。

他無法集中注意力,專心地做事,隨之記憶力也變得極差,即便老師會重複講所學的內容,他依然無法理解。

儘管也會得到朋友幫助補習功課,自己比其他同學也更加刻苦,可成績依然不理想。

老師會因為作者沒有聽懂老師的課程內容,說他是“腦子壞掉的孩子”。

就連作者本人也常常在學習遇到困難時,對自己說:“我學不會,我太笨 ……”。

甚至,自己都沒有勇氣在公眾場合演講自己充分準備的報告。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

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識的人

”。

尤其,在固定思維模式中,只要一遇到困難。首先,會給自己貼上“我不會,我很笨……”。

一個失敗者的標籤,是不會從失敗中看到問題,解決問題。

正如樊登老師說過的那樣:“所有成功與否,最重要的要素歸結於我們的思維模式上

”。

作者的朋友在傾聽了他“腦子壞掉的孩子”的故事後,問作者:

“你為什麼去上學?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將來想做什麼?

你將來想得到什麼?

你將來想與別人分享些什麼?”

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他也開始思考:“自己學習速度慢,效率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自己要怎麼樣才能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

如何才能更有效更快樂的方式學習?

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提升學習能力?”

在思考這一系列問題時,使作者的思維模式已經發生了變化,由原來固定型思維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

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在困難面前,有信心自己是可以努力解決問題,面對挫折會越戰越勇。

取得任何成功的前提是改變你的思維模式,摒棄固定型思維模式,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

也許成長型思維模式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不改變思維模式,仍保持固定型思維模式是一定不會解決所有問題,取得成功的。

改變,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閒著也是閒著,不如摒棄掉固定型思維模式,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迎來更好的自己。

《無限可能》:未來更有競爭力的人,將會是那些學習力高的人

二,足夠重視內在動力

網上有一句話:“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這句話,會在很多人心上扎一刀。

我們渴望改變,可往往結果卻不盡人意。

現實常常是這樣子的畫面:

白天工作,工作忙得焦頭爛額,晚上回家要洗衣服做飯,輔導娃寫作業要鬥智鬥勇,一天下來精疲力盡。

曾經立志要改變自己的氣勢,在現實中,逐漸被磨滅,最後變成不了了之。

然後,還會迷茫的問自己一句,怎麼會這個樣子呢?

吉姆·奎克在《無限可能》書中,為我們解答了疑惑。

我們迷茫的原因在於我們想改變,但缺乏內在的動力。

電影《銀河補習班》裡,有一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

馬皓文問自己的兒子:“你有沒有想過,長大要幹什麼?”

馬飛回答:“清華北大呀,媽媽說的,認真學習,就是為考清華北大,要考不上,就樓下賣煎餅”。

馬皓文說:“不,清華北大隻是一個過程,不是目的,然後呢?記住,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到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是啊,我們想改變自己,卻找不到改變的靶心,又怎麼會不迷茫呢?

只有當我們有清晰的目標,明確做事的目的,找到自己人生的靶心,讓自身內在動力推動我們的行為,才有可能抓住機遇,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那麼,那動力要如何獲得呢?

作者在《無限可能》書中,給出了一個公式:

內在動力=目的*精力*S3

1,目的:

真正弄明白,目標與目的的區別:

“目標”是我們想要到達的位置;

“目的”則是我們想要實現目標背後的原因。

弄明白自己要做什麼,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找到足夠的理由,去做想做的事。

2,精力:

人到中年才明白,曾經熬的夜、加的班、暴飲暴食等等,對身體的各種折騰。不過是,仗著自己年輕身體狀況好罷了。

等到身體響起報警訊號,才發現,想要做的事,卻力不從心。

才感嘆:健康是我們最大的本錢。

合理的分配時間、控制好情緒,經常鍛鍊身體,保持良好的飲食和良好的睡眠習慣,是身體的動力能量。

3,行動

有了目的,有了身體的能量,還缺少的就是小而簡單的行動。

為什麼是小而簡單的行動呢?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行動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執行過程中,任務複雜繁重。

一想到有一堆兒事還沒去做,就開始頭疼,加重了思想負擔,產生拖延的行為。

就如,我們常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作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建議把任務拆解成小步驟步驟,一塊一塊去完成。

每完成一小塊的任務,就可以減輕一份思想負擔,自己也就離整個任務更近一步。

獲得內在動力的關鍵是明確自己的目的,並且要足夠的重視它。

《無限可能》:未來更有競爭力的人,將會是那些學習力高的人

三,如何正確學習

巴菲特說:“每個人終其一生,只需要專注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

高手之所以成為高手,他們的秘籍就是專注。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裡,一個人每天都要被N多個資訊所誘惑。

比如:原本打算今晚讀10頁書,拿起書讀不到2頁,收到好朋友發來的訊息,開啟一看話題,需要回復。

你一句兒我一句兒,你來我往間,兩人聊得是情不自禁,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

也或許在聊天中,有吸引力的話題,刷一刷朋友圈,微博或者短影片APP上找找吧,看看吧……。

就這樣,今天的讀書計劃沒有完成。然後,只好安慰自己明天再看吧,明天依舊的模式,一個月過去了,可能一本書依舊停留在第二頁。

當我們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會因為外界誘惑太多,被這樣或那樣的事情分心。

誘惑太多,我們需要學會專注。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給自己提供一個適合工作或者學習的環境

當準備讀書的時候,選擇一個安靜房間,把手機放在其他房間。在學習這個時間段裡,不被外界所打擾,專心閱讀一本書。

同一件事,有的人能成為翹楚,有的人卻成為了逃兵,有的人終成大器,有的人一事無成,決定成敗都是專注。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人人都需要專注做事,需要一點匠心精神。

所以,當你搖擺不定時,請相信專注的力量。

《無限可能》:未來更有競爭力的人,將會是那些學習力高的人

總結:

吉姆·奎克在《無限可能》一書中,關於如何提升學習力的問題,以上三個部分,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把固定式思維模式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挖掘自身的內在動力,利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學習力。

除此之外,書中還講到關於閱讀能力,記憶力,思考力等許多學習方法。

在我看來,吉姆·奎克著寫的這本《無限可能》是一本讓我們向自身內部看的書,或者說是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愛上自己,做好自己的這麼一個過程。

無論成年人,或者未成年人,只要是想要改變,想成長,想提升自己的人,都可以讀讀這本書。

這本書好比讓我們看到自身的這張地圖,無論是從突破思維模式的限制、突破內在動力的限制、還是突破學習方法的限制,都是幫助我們找到自身問題的關注點,改變自己的點,讓自己不在迷茫,做好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無限可能》:未來更有競爭力的人,將會是那些學習力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