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49中男生跳樓真相曝光:很多自殺是蓄謀已久,可父母卻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成都49中男生跳樓真相曝光:很多自殺是蓄謀已久,可父母卻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作者:玄圭 編輯:李津

ID:hunyinyujiating99

5月9日——母親節。這本該是一位母親最幸福的日子,可對於成都的魯女士來說,卻痛徹心扉,她正讀高二的兒子當天18點40許,在校墜樓而亡。

事發兩個小時後,魯女士接到學校的通知:“對方稱自己在派出所,說娃娃出了點事,讓我們都過去。”

魯女士和丈夫趕到派出所,得知兒子已去世。而從校方得到的資訊非常簡單,再問其他都是沒有回覆。悲痛欲絕的魯女士發微博質疑兒子死亡背後另有隱情,呼籲大家關注此事。

成都49中男生跳樓真相曝光:很多自殺是蓄謀已久,可父母卻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此後,該事件在網上迅速發酵,各種猜測,甚至謠言甚囂塵上。

有人說,林同學在學校受到了體罰和辱罵;

有人說,他是從老師的辦公室跳下去的,背後肯定有驚人的秘密;

還有人說,是一名化學老師把他推下樓的,因為他和老師的孩子爭出國名額。

甚至網上還有人不明真相的情況下,畫了謠言漫畫:疑似老師的人拿著刀逼著孩子跳樓。

成都49中男生跳樓真相曝光:很多自殺是蓄謀已久,可父母卻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央視也出面發聲:

“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在事實供應上力求無懈可擊,才能最大程度消弭質疑。”

終於,當地警方在現場勘測、走訪調查、調閱監控、電子資料勘驗等一系列深度調查後,出具《警方通報》,認定林同學系高墜死亡,排除刑事案件。

成都49中男生跳樓真相曝光:很多自殺是蓄謀已久,可父母卻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圖源平安成華微博)

網上的謠言不攻自破,學校裡也沒有所謂的“爭留學名額的化學老師”。畫謠言漫畫的人也出來道歉了。

根據警方提供的監控影片,可以得知林同學5月9日當天18時16分離開教室後,經由教學樓、綜合樓、實驗樓、籃球場,於18時24分到達學校負一層的水泵房。

在水泵房停留的12分鐘裡,林同學用一把美工刀多次割傷左手腕。

成都49中男生跳樓真相曝光:很多自殺是蓄謀已久,可父母卻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18時36分,林同學離開水泵房,3分鐘後到達最後的出事地點——實驗樓5樓走廊。

成都49中男生跳樓真相曝光:很多自殺是蓄謀已久,可父母卻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18時49分,監控影片裡出現林同學墜樓的身影。

至此,林同學墜樓案的過程水落石出,他是主動選擇了死亡。警方給當事人家屬和社會一個完整的解釋。

但是,對於林同學的父母而言,這只是個開始。

在確認兒子是自己跳樓後,

“他為什麼會自殺”成了父母心中最大的疑問和一生的噩夢。

此前,魯女士在微博裡表達過,她想不通的是,兒子以前明明“一直都挺好的”。“晚上5時50分我才把他送到學校,高高興興送去的,一個小時後就出事了。”

在她眼中,兒子成績優異,性格開朗,週末回家時,也是有說有笑的。

但真實的林同學,真的如母親眼中,這般無憂無慮嗎?

警方透過調取林同學生前使用過的手機資料發現,去年6月,他和好友在QQ聊天中寫道:“天天想著四十九中樓,一躍解千愁”。

除此之外,警方還在林同學的隨身物品中,發現了一張寫給女生的紙條,上有

“最近幾乎每週哭3次,上過天台,割過腕……”

等內容。

而他的同班同學也透露,“他經常用刀劃手臂,割手腕,經常說自己不想活了。”

從現場的監控影片來看,林同學求死之心異常堅定。

隨身攜帶美工刀、割腕不成便改跳樓,而且從活動軌跡上看,林同學目的明確,中間並沒有往復、猶豫的過程。

(圖源四川日報微博)

自殺的念頭由來已久,甚至已經出現自殘行為,父母和老師知道嗎?

孩子為何要偽裝自己?為何他們的抑鬱、絕望要藏在心裡,連最親近的父母都不訴說,而讓他們成了最後知道真相的人。

在自殺之前,他們究竟獨自走過了怎樣漫長而黑暗的路。

近些年來,青少年自殺的事件時有發生,大多的父母完全不瞭解孩子為什麼會自殺,或是為什麼會為了一點小事就輕生。

其實,大多自殺,都是蓄謀已久。當事人早被各種痛苦折磨多時,也曾試圖自我釋懷,但最終沒能抵抗得了長久負面情緒的累計,而走上了絕路。

但身邊人往往沒有發現苗頭,或是忽視了一些重要資訊,而錯過了勸慰和幫助自殺者的最好時機。

3月1日,中科院釋出《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青少年的抑鬱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鬱17。2%,重度抑鬱為7。4%。

全球每年有100萬人死於自殺,中國佔了30萬。這相當於我國每天至少有822人以自殺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有自殺念頭或自殺未遂的人數,也高達200萬!

關於自殺,以及自殺干預,小婚家曾採訪過著名心理治療專家林昆輝。

“自殺比災難嚴重得多,但我們習慣閉口不談,更別說自殺前後的心理干預了。”林昆輝這樣說道。

林昆輝是臺灣大觀心理治療所院長、自殺防治協會秘書長。

從事自殺干預治療30多年,他在上海首創的“希望24熱線”是國內頂級專業的自殺干預熱線。林昆輝是業內公認的“頂級危機治療專家”,他有關危機干預和防治的理論,也讓無數人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01

自殺不是意外,是“推力”太大,“拉力”太小

2012年12月,林昆輝在上海創辦“希望24熱線”。每當有人(媒體)說到某個自殺事件是“意外的偶然”“萬萬沒想到”時,林昆輝都會連說3個 “No!”

他說,自殺率高的原因不在於時代和社會,更不是因為個人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打擊,而是當事人沒有構建起完整的“拉力系統”。

何為“拉力系統” ?每個人在想到自殺時,都會有一個聲音提醒“你不要”。這個聲音就是拉力。拉力來自於個人的幸福感和自我成就感。

由親人、情人、朋友、職業價值、個人價值等一切可以提供存在感的正向人、事和物組成,是可以讓一個人幸福地生活著的正面力量,也是我們面臨創傷時,可以安然度過的根本基礎。

與之相反的就是推力,即創傷事件帶來的痛苦感。

由學業不成功 、親人疏離、失戀、失業等一切可以讓人感到受挫的負向人、事和物組成。它會讓人感覺低落、失望,甚至絕望,從而讓人產生輕生念頭,甚至實施自殺行為。

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女孩,某天回到家裡,發現心愛的蠟筆少了一支。於是她出去買,但跑了好幾個文具店都沒找到。回到家後,這個女孩在浴室上吊自殺。事情發生後,所有人都震驚了。

林昆輝說,女孩自殺絕不是因為一支蠟筆。而是因為她的拉力系統過於弱小甚至沒有,所以“買不到心愛的蠟筆”這麼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成了導致她自殺的巨大推力。

無論年紀大小,一個人幸福感的大小,或者說抵抗痛苦的比例大小,會決定他是否活下去。

“想死的人都會看看手上有多少幸福,我是否有活下去的理由和價值?如果我死了,爸爸媽媽怎麼辦?”

這個女孩選擇自殺前可能想過這個問題,但答案有可能是:

“我不在了,他們或許就不會操心、老吵架了。我死了,他們會更快樂。”

這個女孩的悲劇源頭,一定是未曾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愛,或者父母愛她的方式讓她很痛苦。死,似乎要比繼續活下去好。

所以,她選擇自殺的原因不是太痛苦,而是一丁點兒快樂都沒有了。

林昆輝曾接到一個10歲男孩的電話,男孩說他想自殺,問到原因,這個小男孩哭著說:“叔叔,我都沒時間玩。”

對成人而言,掙錢、住大房子、開豪車是快樂,但對一個小孩子而言,玩就是快樂。如果父母只讓他學習,他就會痛不欲生。

我們總說“快樂童年”,但大多數孩子的童年是什麼?是上各種培訓班,節假日沒有休息,父母大都告訴孩子“先苦後甜”。

但孩子卻只在意現在是否 “甜”,不能玩樂就沒有幸福感和自我價值感,拉力系統完全崩潰,所以很多看起來很聽話的優秀孩子,最終會選擇自殺。

那麼,如何建立一個人尤其是孩子的拉力系統,從而讓他在創傷事件來襲時,能抵禦推力好好活下去?

02

儲備足夠的幸福感:讓拉力系統堅不可摧

每個人一生中都無法避免遇到負向事件,痛苦與生俱來會伴隨每個人。怎麼辦?我們要做的,就是建立更強大完善、任何痛苦都推不倒的拉力系統。

林昆輝說:

“幸福感不能稀釋掉痛苦,痛苦就在那裡。但是更多的幸福感,可以讓我們承受更大的痛苦,從而讓拉力系統堅不可摧。”

不管怎麼難過,林昆輝一回到家,所有的痛苦都煙消雲散了。

“回家一看到老婆和媽媽,心情就豁然開朗了。家人是我幸福感和價值感的來源,讓我把痛苦放在一邊。”

他活到60歲,一直在不斷儲備幸福感,而給予他幸福的,都是家人。小時候是父母,長大後是戀人,結婚後是妻子和孩子。

現在大學生自殺率也很高,根本原因並不在於時代和社會,更不在於棄他而去的戀人,或是無情的騙子,也不是因為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打擊,而是從小到大,他沒有積累足夠的幸福感即“拉力系統”。

所以,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不是如何放下痛苦和抵抗挫折,而是如何好好活著的生命教育。

好好活著,就是協助孩子建立起自我成就的幸福感,衡量人情、友情、愛情、親情的幸福感,維護好堅固的“拉力系統”。

對小孩來說,讓他們在該玩的時候盡情地玩樂;對於成年的孩子,讓他們努力地做自己,告訴他們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有任何困難都找父母。

人情、友情、愛情和親情這四種情感“拉力系統”,哪個缺少就給予相應的訓練。

而這其中,父母就是最可靠的感情拉力。

“家長最該做的,是要讓孩子能愛你,他們遇到問題時會想起父母。”

自殺者心中有父母時,他不會去死,而心中如果已經沒有人值得他留戀,他才會失去生存的動力。“要讓孩子明白,生命不是隻為自己活,而是要愛別人。”

03

“六變三託”“三規六禁”:

每一個生命都能被挽留

每個有自殺念頭的人,其實都有“六變三託”,即6種巨大的改變和3種託付的徵兆。

“六變”是指性情、行為、花錢、言語、身體、環境的改變。

性情改變:原來靦腆羞澀的人變得飛揚跋扈,原來陽光開朗的人變得孤獨和害羞;

行為改變:做自己不應該做的事、不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時沒有愧疚感;

花錢改變:無論是給別人還是給自己,錢都花光光。用錢來交代和這個世界和某些人的關係。

言語改變:總是談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努力尋找自己活下來的理由,找不到就覺得自己該死;找死的理由,死亡的價值、儀式、費用和程式;怎麼死?詢問自殺的方法;動不動會提到“死”字,稍不如意就說“乾脆死了算了”。

身體改變:出現急性或者慢性重病的人都會出現自殺的想法;

環境改變:天災人禍,家毀人亡,越堅強的人越有自殺的危險。因為堅強,他們得到的關心、在乎、支援的機率就更小,“拉力系統”漸漸匱乏,敵不過“推力系統”而走向極端。

“三託”:託人、託事、託物。

託人:突然向親友囑咐、要求或委託,加強對某人的照顧;

託事:突然把自己的重大事件,要求或委託他人代為執行或完成;

託物:突然打包身邊重要物品、玩物或寵物,要求或委託他人代為照顧或保護。

如果發現身邊有自殺傾向、採取過自殺行為的人,我們要做到的是“三規六禁”。

“三規”是指“陪、聽、說”。

“陪”:溫柔體貼、和顏悅色、展露感情地陪伴,表達關愛,照顧起居生活,“陪”是如影隨形地陪同,上樓跟後面,下樓擋前面,決不讓當事人離開自己的視線;

“聽”:原則是隻聽不說,不說是指不對當事人提問,而隨時要準備好聽當事人說話,對方一有說話的徵兆,陪同者就要在第一時間轉頭看對方並做傾聽狀。千萬不要邊聽邊回嘴,問東問西,尤其是問原因;

“說”則是指如當事人長時間(整天)不說話,陪同者才可對他說話,但不是提問;不問他為什麼想自殺,而是透過告知家中每個人身上發生的事情,來重建當事人以及家庭與實體生活現象的“連線”,重建其“拉力系統”。

“六禁”:不要勸善,訴說人生有多美好;不要規過,要求別再做錯事;不要哀求,責怪當事人讓你傷心哭泣、生病;不要責罵,生氣辱罵責備當事人;不要抱怨,責怪當事人引起大家生活的不便與困擾;不要質問,逼問事件發生的原委。

林昆輝說,有些人看到網路直播自殺案例,會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暗示。如果感到不適,應該馬上求助。

首先,找人陪伴,找喜歡和在乎自己的人聊天共事;其次,積極地看一些正面勵志類的書籍、聽交響樂。

如果自己仍然無法排解,可尋求專業心理機構的幫助。

“媒體大篇幅地報道自殺事件本身,過度揣測責任歸因,也會造成社會大眾的比較和跟隨,從而引導自殺”。

林昆輝說,

當媒體用多少版面報道自殺事件,就應以同樣多的版面來進行危機干預、防治知識的普及。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從不如意、不快樂、不幸福以至痛苦,生命就這樣從生向死。

但是,沒有什麼比死更可怕,沒有什麼比生命更為珍貴。

所以,愛自己的同時也愛身邊的人,彼此相信和陪伴而不是指責、傷害甚至相看兩厭,從而建立堅不可摧的“拉力系統”,是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責任和意義,也是最好的危機干預和預防自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