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想住進寺院,好方便追美女,如此非分之想,住持為何會同意?

品讀《西廂記》系列:第一本·第一折·6

張生想住進寺院,好方便追美女,如此非分之想,住持為何會同意?

張生對一面之緣的美女崔鶯鶯一見鍾情,併發出“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的感慨,認為其苦讀詩書二十年,光陰白白荒廢,十年科考全都落第,兀自沉迷,都是自誤。

張生相信佳人能解救自己,脫離沉迷自誤。

於是,張生生出迷戀紅塵之心,只求相伴佳人左右,並最終做出不往京師應舉的決定。

張生既然想於佳人左右長伴,那就首先需要的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才能與佳人待在一處?

佳人崔鶯鶯待在哪裡?普救寺中西邊別院。

所以張生要想與佳人待在一處,肯定也要在普濟寺中住下來。

張生作為一個俗家子弟,而普救寺卻是一座方外寺院。張生能住在普救寺中嗎?

劇文中張生對和尚法聰說,勞煩他跟住持長老說一聲,安排一間半間的僧房借給他住下,比起繁雜混亂的客店,住在僧房,他能更好地早晚溫習經史等書籍。

當然了,他也不是白住,住房費用按照寺院的規定進行繳納。

法聰當然是聽完就應下了。所以才有了第二天張生搬來寺院的情節。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疑問,張生為何能像住客店一樣,住到寺院裡去呢?還說什麼住房費用按照規定繳納?寺院怎麼還像客店一樣收繳一定的費用,向借宿人提供客房呢?

甚至,張生竟然還說,寺院是談情說愛的絕美境地桃花源?

為了弄明白這幾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再回過頭來看張生所處時代的佛教寺院發展情況,尤其是張生借住僧房背後的寺院經濟實情到底是怎麼個一回事。

張生想住進寺院,好方便追美女,如此非分之想,住持為何會同意?

佛教從漢朝傳入我國以來,寺院也隨之傳來,寺院是佛教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是神佛的居住地和供奉敬順之地,以及出家僧侶們的生活和修持之所在。

寺院裡長住與短住的人,一般都是四方出家的僧侶。短住的物件,主要是指各地走動的遊方僧,他們可以去任何一座寺院掛單入住。

那什麼時候開始,普通人也就是俗世、未出家的人,也可以像遊方僧一樣,任意去寺院掛單入住呢?

史料記載,差不多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深入民間,寺院就開始逐漸接納俗人,為其提供食宿,從此寺院就開始有了宿坊的社會功能。

從南朝末年開始,外客俗人入住寺院成為普遍現象。

不僅提供食宿,寺院還發揮了更多的俗世的社會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寺院進行的各種慈善事業。

佛教本來的教義思想,如福田、慈悲等都引導佛教、佛家弟子以大慈大悲,給與眾生快樂,並解救眾生於苦海之中為要旨,佛家弟子更是講究福報輪迴,行善修德。

外加上,在歷代帝王的大力支援和利用下,佛教得到帝王的支援,高速發展;同時,佛教也為帝王服務,穩定治理,助其教化。

寺院正是佛教進行慈善事業的最佳場所。

寺院不但對貧苦百姓提供金錢、糧食、衣物、醫療、食宿、賑災、避難、療養等社會救濟;還對囚犯說法開示,勸化佈施等,進行心靈的改造,助成社會的教化。

更甚至,寺院還發揮收養孤兒、撫慰孤獨等社會功能。

可以說,中國古代最早的孤兒院、孤獨院,大型官方醫院等都是在寺院裡產生的。

不過特別可惜的是,由於封建社會的侷限性,類似性質的機構沒能普及推廣。

到了唐朝,隨著唐朝社會的穩定和經濟文化的大力發展,佛教大力發展的同時,寺院的慈善公益事業範圍也繼續擴大。

武則天時期,官方創辦悲田養病坊,專職接收病患和孤兒等。

除此之外,寺院還新增了一個之前從不曾有過的功能,就是作為寓館,服務的主要物件是廣大的文人學子。

唐代科舉制度大興,各地的學子去往京師參加科舉考試,沿途之上大都投宿於各地的寺院中。

有的時期,科舉考試相關的官員、考生等也都直接借宿寺院。

張生想住進寺院,好方便追美女,如此非分之想,住持為何會同意?

寺院的另一個服務物件———文人,由於他們大量借宿寺院,構成唐朝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

文人們留宿寺院,詩文酬唱,情感交流等,蔚然成風。

既然寺院發揮瞭如此之多俗世的社會作用,進行了如此之多的慈善事業,我們不禁又要問了,寺院又不做生意,哪來那麼多錢,做那麼多事情?

社會作用也好,慈善事業也罷,耗費如此之大,寺院的經濟來源是什麼呢?

一般來講,寺院的經濟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1、當名僧在舉行法會或為帝王授戒說法之後,帝王與信眾都會給予供養金,供養金便是寺院的經濟來源之一。

2、寺院、僧人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向信眾與民眾,尤其是一些當地的豪門望族募集款項,促成社會公益事業。

3、寺院只負責操辦具體的相關慈善公益事宜,相關經費都是由官府直接提供。

4、寺院房屋土地等租賃費用。寺院發展壯大以後,就像一些鄉紳仕宦一樣,擁有大量的房屋土地等,給與周圍的佃戶租賃,由此獲得大量的費用。

5、存貸業務。古代中國寺院還早早涉足、參與了金融行業,跟民間的典當行屬於一個性質,甚至還經營高利息信貸事業,寺院儼然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業機構。

6、信眾的施捨、贈與、許願、還原、佛事等。大量的佛教信眾,每天往來寺院燒香拜佛,許願還原等的“香油錢”,也是不菲的收入。

7、廣大文人學子借寓食宿等按照規定相應的開支。雖說規定未必嚴格,有錢的多給一些,貧窮的少給一些,總是都要意思一點的。

正是在這種唐朝寺院經濟的發展情況,佛教熱心公益事業的大背景,以及寺院為廣大的文人學子提供寓館功能的條件下,俗家書生張君瑞才得以借宿普救寺西廂房,輕而易舉解決了欲與佳人待在同一屋簷下朝夕相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