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開始和你講條件時,你是妥協還是拒絕?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畫面:

“我吃完這棵青菜,等下要吃兩個棒棒糖”;

“我想再看一集動畫片,不然我就不睡覺”;

“我再玩十分鐘,十分鐘後肯定好好吃飯”……

許多孩子喜歡與父母討價還價,各種講條件。

而有些家長習以為常,覺得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也有的家長,一邊喘著氣,一邊妥協。

當孩子開始和你講條件時,你是妥協還是拒絕?

其實,孩子大多數時候的“條件”,並不是真的想實現,只是想試探下父母的反應。

如果父母越容易讓步,孩子就越得寸進尺。

“媽媽,我再玩十分鐘再吃飯。”

當孩子開始和你講條件時,你是妥協還是拒絕?

孩子的未來,就藏在你的態度和回答裡。

01

父母沒有底線

孩子才總提條件

曾有新聞報道:

在廣西上思縣,有個10歲男孩站在三樓的防盜窗上,叫喊著要“跳樓”。

20多分鐘後,消防官兵對防盜窗進行破拆,幾分鐘後,才將體力不支、渾身癱軟的男孩救出。

當孩子開始和你講條件時,你是妥協還是拒絕?

男孩為何要“跳樓”,背後的原因令人匪夷所思。

據鄰居透露,這已是男孩第五次做出類似的驚人舉動。

這個孩子每次選擇“自殺”,都是因為要求得不到滿足。

有時是他不願寫作業,有時是向父母討要零花錢。

據稱,最開始是源於孩子不願意去上學,爸爸就給他幾塊零花錢;

孩子屢試不爽後,他直接告訴爸爸:“你不給我錢,我就不上學。”

爸爸沒有制止他的行為,反而一次次與孩子“做交易”。

後來,母親氣不過,孩子就以生命安全來威脅媽媽,最終也換來母親的退讓。

於是孩子一次又一次利用“跳樓”的戲碼來威脅父母,以此達到目的。

顯然,這個孩子從講“小”條件,演變成將生命視為兒戲。

當孩子開始和你講條件時,你是妥協還是拒絕?

孩子為何會變成這樣呢?

其根源在於,他有一對沒有底線的父母。

正是父母無原則無底線的妥協,才讓孩子逐漸偏離了正常的成長路徑,成為人人避之不及的“怪孩子”。

有人說,“低層次的父母,總是在妥協。”

孩子說我再玩會兒遊戲再睡覺,父母不從,他就撒潑耍賴;

於是,為了息事寧人,家長選擇妥協。

孩子要邊看電視邊吃飯,媽媽說不可以,孩子說不給看就不吃飯;

而很多媽媽總是惦記著孩子餓,端上飯菜放上電視給孩子吃;

幾個回合下來,父母的底線逐步被孩子攻破。

所以,我們不要總是責怪孩子講條件,而要反思自己的行為。

每個愛講條件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對沒有原則的父母。

02

你的無原則妥協

對孩子是害

很多孩子習慣和父母討價還價,為何很多父母總是容易“妥協”呢?

比如孩子說,“我要先玩十分鐘遊戲,再吃飯。”

如果父母滿口答應,十分鐘之後很多孩子或許還在磨蹭著,甚至還會提要求。

如果這次不答應,孩子可能撒潑耍賴,或者撒嬌賣萌,父母拿孩子一點辦法都沒有。

父母一味的妥協,讓孩子總是能找到“致勝”的法寶,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我們的這種“妥協”,在親子關係中,不是溫情,反而暗藏隱患。

當孩子開始和你講條件時,你是妥協還是拒絕?

據報道,一位江蘇男子,整日不務正業,沉迷於買彩票暴富。

為此,他欠下了20多萬賭債,父母辛苦給他還了債,他仍不知悔改。

他又欠下了6萬多元,父母已無力償還。

這位男子一怒之下,將房子一把火燒了。

由此可見,這對父母無底線的滿足,換來的卻是一位白眼狼。

在這類孩子眼中,他們認為父母理所應當滿足自己,從來不懂得感恩。

但孩子的慾望是無止境的,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終會讓父母無法負荷。

父母的輕易妥協,最容易變成縱容,讓孩子一步步變“壞”。

因此,為人父母,我們要在孩子小時候,試探我們底線時,就要用行動告訴他們,“不可以”。

當孩子開始和你講條件時,你是妥協還是拒絕?

有位媽媽堪稱教科書式的做法,效果超讚!

這位媽媽帶孩子逛商場,孩子被商場裡的超人吸引住了;

媽媽不允許,孩子乾脆往地上一躺,一把鼻涕一把淚,哭鬧著一定要買超人。

媽媽不慍不火地說著:

“哇,前面有好美味的水果撈呀!媽媽好想吃呢!”

孩子止哭,凝神在聽。

媽媽接著又說:

“這樣,媽媽今天只能花20塊錢,給你二選一,你如果選擇超人的話,等下就不能吃水果撈了,你只能看著媽媽吃!

但如果你選擇吃水果撈,咱們趕緊去,你可以點你喜歡的椰奶芒果撈,媽媽點…”

“我兩個都要!”

“不行,只能選擇一個!”

“我要超人!”

“不準反悔哦?”

孩子信誓旦旦點頭。

結果當孩子歡天喜地地拿著超人,然後落寞地看著媽媽吃著喜歡的水果撈,孩子不甘寂寞地懇求媽媽:

“給我吃一口吧!”

“不行!你自己選的。”

最終,孩子眼巴巴地看著媽媽將美味的水果撈吃光。

“哎呀,媽媽,我好像也不是很喜歡超人!”

“不喜歡也沒辦法,下次再選吧!”

由此可見,我們教育孩子,在該堅持立場與原則的時候,一定要堅守,才不被孩子的條件所動搖;

我們對孩子愛與規則同步,才能最終養出好孩子。

當孩子開始和你講條件時,你是妥協還是拒絕?

03

孩子愛講條件

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幾乎每個父母,都經歷過孩子和自己“講條件”的日常。

孩子愛講條件,並不是洪水猛獸。

“講條件”,從孩子的成長層面來看,是孩子思維成熟、自我意識不斷髮展的表現,多發生在三四歲。

應該引起重視的是,孩子愛講條件,父母不加以引導,甚至縱容,則對孩子的危害很大。

有遠見的父母,在孩子提要求時,都在這樣做:

1

設定底線,不和孩子談條件

曾有孩子在高鐵上跑來跑去,媽媽好言相勸,孩子卻不聽。

媽媽為了制止孩子的行為說,“你不跑來跑去,等下我帶你去吃肯德基。”

孩子立馬停下來說,“除了肯德基,我還想再買個玩具。”

顯然,這位媽媽主動和孩子談條件,以此達到孩子停下來的目的。

她沒有和孩子講公共秩序、人身安全的規則,這種做法,孩子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父母為了短期利益,完成某些行為的做法,無疑容易將養出一個總愛講條件的孩子。

明智的父母,不和孩子談條件,而是和孩子劃定底線,也就是規則。

美國總統托馬斯·傑弗遜曾制定了日常生活的7條家規,比如:

自己能做的事,決不麻煩別人;不要貪食;不要花費還不曾到手的錢等等。

父母用規則約束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在實踐中內化為固定的行為模式。

如此,孩子才會形成規則意識,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時候該做什麼…

比如孩子說“我再玩十分鐘就吃飯”,如果父母設定了底線,吃完飯才能玩遊戲,孩子還會用這位的話來和父母談條件嗎?

當孩子開始和你講條件時,你是妥協還是拒絕?

2

拒絕孩子條件時,將“可以”替代“不”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

“頻繁拒絕孩子,用說不的方式,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孩子彷彿被推到了門外,會委屈甚至憤怒。”

當孩子總是聽到“不可以”、“不行”這些詞彙時,會有一種被壓迫的感覺,反而容易心生逆反。

智慧的父母,懂得用迂迴的方式,來拒絕孩子的條件。

比如孩子吵著要吃零食,媽媽可以說:

”可以,先把飯吃了再說。”

孩子吵著要買玩具,父母可以說:

“可以,但你最近買玩具的頻率太高,等過一個月再說。”

當孩子聽見“可以”這兩個字時,會帶著一種被看見需求的安全感,會有期待和滿足,他們的不滿也會隨之減少。

當孩子開始和你講條件時,你是妥協還是拒絕?

教育孩子,不僅考驗著我們的愛心、耐心,更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其實,孩子每一次的條件,都是在表達著自己的想法和訴求。

合理的訴求,我們應該尊重;

不合理的需求,我們要疏不要堵;

和孩子好好溝通,堅持原則,巧妙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