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孩子的天性,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最好支援

看到孩子呱呱墜地,父母對孩子的期盼和打算就從設計變成了執行。

可是,你會常常懷疑自己養育的是個外星人:

他會不停地開門、關門,按按鈕,開蓋子、拆東西;

或者會把積木一下子倒出來,比搭建積木更積極的是推倒它們;

什麼東西都要放進嘴裡嘗一嘗,哪怕你說不好吃,不能吃;

喜歡讓你跟在後邊排隊,睡覺不讓脫衣服;

更是動不動就哭,三言兩語就動手,不管你怎麼說依然我行我素;

……。

很多時候父母被折磨得束手無策,崩潰地搜尋養育類的寶典,可結果卻發現:原來這些都是孩子成長足跡中的正常表現,是孩子天性使然。正如《順應孩子的天性》一書中作者安瀟所說:

順應孩子的天性去引導,一切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順應孩子的天性,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最好支援

本書作者安瀟是漫畫作者,後定居倫敦成為動畫導演,作品在英國電視臺和國際影像節播放展出,並多次獲獎。同時,她是兩個女孩的媽媽,用文字和圖片的方式記錄了姐妹倆從嬰兒時期的成長路程,包含古怪的行為,深刻的故事,困惑及喜愛的遊戲,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成了一本立體的育兒啟示錄。筆者也在此中看懂了孩子的天性,破解了孩子童年的難懂密碼。

書中,作者告訴我們:作為普通媽媽的我們,需要用孩子的邏輯看見孩子,理解孩子,釋放孩子的天性,這樣我們就能發現孩子的天賦,用安全感為孩子賦能,透過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來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培養出卓越的孩子。

順應孩子的天性,是對孩子成長的最好支援。

01 父母之所以迷茫,是因為不理解孩子

書中講了這樣一個例子:兩歲的妹妹要去游泳,而當時的天氣很糟糕正在下雪。當媽媽準備好需要的物品,艱難地來到社群游泳館之後,妹妹換上游泳衣,卻並不下水,而是要求回家。媽媽無力又崩潰,可是沒辦法,只好換上冬裝,走進大雪中回家。

可是妹妹卻告訴媽媽說她很高興,這讓媽媽很生氣,要游泳的也是你,水都沒有下,還高興?可是,妹妹的想法是,我要去游泳,因為我想穿粉紅色的游泳衣。

原來,兩歲孩子的邏輯就是如此不可理喻。她的目的實現了,換來的是大人的不理解和生氣。

順應孩子的天性,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最好支援

我們不能奢求兩歲的孩子能很好地表達清楚到底是下水游泳還是去游泳館,但是我們要了解兩歲寶寶的心理和認知水平,從孩子的邏輯出發,這樣才不會在問題出現時抓狂。

我們家妹妹兩歲時也是個自我的寶寶,她對自己的東西有極強的歸屬感,當姐姐不小心坐了她的板凳時,小脾氣就爆發了:”這是我的板凳!”

我們會下意識地說:“你現在又不坐,姐姐坐一下又怎麼啦?“”

可換來的是更加強烈的哭和行動,把姐姐趕走。原來,物品也是孩子人格的一部分,分走物品讓她覺得自己世界的缺失,我們要對物品歸屬權給予肯定,讓她感到安全不會被奪走,然後再將分享的意義告訴她。當她接受了並主動分享時,狀況又大不一樣。

順應孩子的天性,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最好支援

理解孩子,是父母與孩子和平相處的基礎,也是和諧溝通的前提。與其希望孩子像父母要求的那樣做,不如學會切換思維,理解孩子。

02 入園焦慮=安全感缺失?

每年開學時,在幼兒園門口都會上演一場分離大戲。面對即將離去的媽媽,很多孩子哭鬧,拉扯就是不願意進入幼兒園。由此,衍生了一個詞叫入園焦慮綜合徵。

作者在談及兩個女兒的入園時,也稱被入園焦慮暴擊過,每天都上演生離死別。可是慢慢的這種情況在兩三週之後會減輕或消失。作者給出答案是:孩子抗拒的不是幼兒園,而是對未知世界的恐懼。

順應孩子的天性,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最好支援

分離焦慮感強烈的孩子則是因為與父母有著更深的情感依附,這些孩子心裡的安全感建立得紮實又深刻,因此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適應這種由父母向老師或同學的情感依附轉移。

對於孩子來說,安全感是塵埃落定的安穩,是不離不棄的篤定。

針對入園焦慮,作者給出了十個實操方法,幫助孩子和父母戰勝入園焦慮。從根本上戰勝失去媽媽的焦慮,弱化對父母的情感依附。

順應孩子的天性,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最好支援

童年的安全感是今生幸福的寶藏,如果想要你的孩子,真正幸福讓他在成長的每一步都有取之不盡的寶藏,請給他一個溫暖自由的童年。

這種安全感是否在童年被滿足,將決定著孩子一生關於幸福的潛意識趨向,而擁有安全感寶藏的孩子,更有勇氣挑戰和戰勝成長路上的困難。

03 創造力無需刻意培養

“創造類的活動只需要一直創造就好。”

初看到這句話,令人費解,細讀之後,發現很有道理。

現在的各種培訓多如牛毛,但是深入瞭解之後,你會發現孩子畫出來的東西、呈現出來的作品千篇一律,毫無新意。

順應孩子的天性,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最好支援

而作者在媽媽的引導下,將畫畫這項創造類活動一直堅持下去,並由此影響了自己的孩子。

媽媽給女兒提供材料和環境,讓孩子可以隨心所欲地在紙上畫自己所想,在日記本中寫自己所思;

從不刻意要求內容,時間和結果,讓孩子自由發揮,給孩子留白的時間,不斷髮現問題、試錯、探索;

認真對待每一件作品,聽見孩子的成長心聲,並不斷鼓勵激勵孩子去創造。

與之相比較,我們這一代父母太認真,太上進,把孩子安排得也滿滿當當,完全沒有留白;而且一旦成績與之相沖突時,創造類活動會毫不猶豫地被劃掉。

愛因斯坦說:“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創造力幾乎概括了這個世界的一切。”

順應孩子的天性,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最好支援

深以為然,培養孩子創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無需刻意去培養,孩子天生就富有創造力和無限潛能,就像那句話說的:“我明明想當個畫家啊,為什麼要讓我拉小提琴呢?”

挖掘孩子的天賦和潛能,為這些“種子”的發芽創造良好的條件,才是教育的根本。孩子有他獨一無二的潛能,當他沉浸在自己所愛之事的時候,才會爆發出強大的能量,也會真正享受到創造的樂趣。

寫在最後

我們總在尋找更有效解決孩子成長問題的方法,而恰恰忽視了孩子的天性。《順應孩子的天性》這本書就像一本翻譯手冊,幫助父母讀懂孩子行為和情緒背後的真相,讓我們看到孩子,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

孩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順應孩子的天性,以他所能接受的方式對待他、教育他,發揮他的天性亮點、挖掘強項、優勢突破,是對孩子成長的最好支援。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他自然生長,並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助他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