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孟母三遷三:鄰里效應

鄰里效應:孩子的周圍都是什麼人

孟子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撫養他長大。孟母是一個很有眼界的人,為了把兒子養大成人,辛苦地替人洗衣服,省吃儉用,一心想讓兒子有所作為。

起初,孟子家在墓地旁邊,周圍的孩子常拉他去墓地玩,可能是看得多了,孟子就和小朋友們一起玩送葬遊戲。孟母得知後,覺得這會對孩子成長不利。於是,孟母決定搬家。

這次他們搬進了鬧市居住。這個地方緊鄰市場,久而久之,孟子又開始學小商販們的舉止行為,孟母決定第二次搬家。

這次他們搬到了一個學堂旁邊,學堂中的讀書人都很有修養,見面都會禮貌地打招呼。時間一長,孟子將讀書人作為行為的典範,見面的時候也學那些讀書人禮貌地打招呼。孟母看見兒子這樣很是高興,就在這裡住了下來。

孟子後來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最初良好的成長環境。孟母知道外界環境可以影響孩子的成長,所以她搬了三次家,就是為了給孩子尋找一個良好的外界環境。 現代心理學將這稱為“鄰里效應”。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成長、性格會受到外界的影響。

“鄰里效應”對現代人也有很大影響。 對一個思維縝密的人來講,當自己鬆懈下來時,可能會被外界環境所影響,進而影響自己的行為。對臨近空間人群的整合是這一效應的最直接作用,讓人們在行為上變得相似。 可是“鄰里效應”是在一定條件下才會產生的:在情感、態度、社會地位等方面,互為影響的雙方要有類似性。 例如,一個成績很好的小孩和一個成績很差的孩子,由於一些共同的喜好會互相感染。但是脾氣不相符的,缺乏相似點的人就難以產生這一效應。

家長要學習孟母對周圍環境的重視態度,將“鄰里效應”強化,鼓勵孩子多結交一些好朋友,多與有良好行為的孩子在一起玩,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