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捍衛邊界,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感受

正文:

1378字

預計閱讀時間:

4分鐘

32/100天日更

今天想來聊一聊邊界。

所謂“邊界”,就是讓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

——心理學研究者喬治·戴德

今天在“李雪愛和自由”公眾號上看到下面一則內容,讓我反覆思量好久。

一些父母特別喜歡在孩子面前退行成小孩子,扶低做小的:

“雞肉給爸爸吃一點好不好?”

“媽媽出門去一下行不行?”

“週末去奶奶家看看奶奶好不好?”

“媽給你生個小弟弟/妹妹給你做伴,好不好?”

……

這些邊界不清的話,是對孩子邊界的侵犯。

如果孩子平時被邊界清晰地養育,有人這樣對孩子講話,會立刻被孩子懟回去:

“這盤菜本來就是大家都可以吃的,請不要這樣講話”

“那是你媽去不去探望你自己決定,不要問我”

昨天跟妹妹約好今天中午去她家吃飯,吃過早飯我問一休意見,“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阿姨家吃飯呢?”“不去”

“阿姨家有滑梯,有獼猴桃呦”一休不耐煩地回我,“那是你的朋友,我為什麼要去?”

我一下子愣住了,對呀,我的聚會為什麼非要拉上他一起去?轉念一想,我好開心,一休懂得捍衛自己的邊界。

於是爽快地回覆他“好的,我自己去。”他高興我輕鬆,皆大歡喜。

其實我是一個不懂得捍衛自己邊界的人,邊界被侵犯,我只會任由不開心在心底蔓延,卻從沒想過去質問對方、拒絕對方,

即使冒出這樣的念頭,馬上就會被“拒絕就不是好孩子了”這樣的聲音壓制。

那應該是我大二還是大三的寒假,我媽在家裡支個麻將桌,邀上親朋好友來家裡玩,玩了一下午還不盡興,晚上想要接著玩,

一個阿姨說“不行不行,家太遠,晚上路不好走,我就不玩了”,我媽一聽立馬介面“沒事,你晚上別走了,就住下來,住豆芽兒屋,她的床大,輕輕鬆鬆睡下你倆。”

窩在沙發上的我一下子愣住了,心裡一萬個不情願不樂意,卻說不出任何一個否定詞來表達自己的抗拒,

只是在不被察覺的時候偷偷露出忿忿的眼神、緊蹙的眉頭,

晚上也只能用側身緊挨床邊的睡姿,來表達我的介意。

如果自我是一座古堡,那麼心理邊界便是古堡外的一圈護城河。當然,護城河的寬度由你自己決定。

——心理學家埃內斯特·哈曼特

自己的邊界在哪隻有自己清楚,邊界也只能自己捍衛。

但是很多時候

當別人試探我的邊界和底線時,我選擇忍氣吞聲,甚至放棄自己的邊界和底線,慢慢變成“討好型人格”,對於越界無限忍耐,最終只能獨自舔舐傷口。

同時,我還是一個會強勢侵犯別人邊界的人。

比如上次整理我媽家的冰箱,是我主動提出整理的,做整理是一件能讓我快樂的事。可是我卻在整理的過程中,多次皺著眉向我媽抱怨

“這冰箱怎麼會被你用成這樣呀!”

“給你買的蝦你咋不吃呢!”

“冰箱裡為什麼要囤這麼多面條,不能吃多少買多少嗎?”

“給你整理總讓我很失望,因為整理完不久就又是一團糟,你根本就不懂得維護”

……

比如對待一休,

“跟我一起去阿姨家吃飯,阿姨家有滑滑梯”

“一休,快來吃飯,不吃你會餓的”

“洗個臉不能快點嗎?磨磨蹭蹭的!”

……

冰箱、冰箱裡的物品都是我媽的,怎麼使用她說了算,我作為一個協助者、第三方,卻反過來指責她,侵犯她的邊界,難怪“吃力不討好”。

去阿姨家吃飯是我的局,跟一休無關,硬拉他去就是侵犯邊界。

吃飯、洗臉都是一休的事,飢餓是他的感受,這些都與我無關,

我可以提醒、不可以主導,

主導與我無關的事就是侵犯邊界

不捍衛自己的邊界,是不尊重自己的感受,甚至是不自愛的表現。

侵犯別人的邊界,是不尊重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不承認其獨立性的表現。

勇敢說“不”

真的愛自己

尊重孩子

看見他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