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進醫生:人的恐懼感從何而來

文 | 靜進醫生

恐懼

恐懼(fear,也叫害怕)是人類情緒活動中最顯著、最原始、最獨特的感受,是面臨危險或威脅時產生的強烈不快感。恐懼與生俱來,幾乎無人一生沒有經歷過恐懼。

人感到害怕時,會引起強烈警覺,渾身立毛、肌肉緊張、心跳加快,形成“或戰或逃”反應,要麼與面臨的威脅作鬥爭,要麼趕緊逃跑。在極端恐懼下,也會出現木僵或是癱瘓,類似“假死”現象,意思是說“我已死,你別碰我”。許多動物也有這種本能,出於防禦目的,遇天敵時會四肢朝天,強直不動,這是演化而來的一種反捕行為。口頭禪“嚇死我了”大概由此而來。

雖說人的恐懼與生俱來,但後天經驗/學習也會起推波助瀾作用,如兒童有些恐懼是後天被“嚇”出來的。因此,恐懼就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非理性恐懼恰是適應困難的病態反應。恐懼多與焦慮密切關聯,焦慮是人對未知威脅的情緒反應,積少成多則量變到質變,最終演化為焦慮症或恐懼症。

靜進醫生:人的恐懼感從何而來

恐懼時,人的呼吸和心跳加快、發抖、瞳孔放大、出汗、起雞皮疙瘩、血壓和血糖升高、腸胃功能激變。這些反應預示,人體瞬間聚集能量來應對危機,以保全個體生存。

演化史上,恐懼對儲存生命極具意義。人類沒了恐懼,恐怕早已絕種。恐懼具有很強進化色彩,如恐高、怕蛇、怕蜘蛛、怕老鼠、怕黑暗,這點很像其它靈長類,起始於人類舊石器至新石器時代。恐高不僅見於現實,亦是做夢常見素材,是人類祖上棲息樹上,害怕墜落演化而來。農耕文明以來,老鼠及昆蟲成了人類的敵人,它們除了糟踏糧食,也會傳播疾病。於是,厭惡和恐懼它們就深深印刻在我們記憶裡。如今,當人們看到老鼠,無不驚恐跳腳,要麼打死它,要麼逃之夭夭,“或戰或逃”是也。

兒童恐懼也可通過後天學習形成。如一歲兒童看到小白鼠產生的恐懼,可泛化看到任何白色毛茸動物,如兔子、小狗,甚至是一團棉花也會驚恐哭鬧

杏仁核

我們大腦深層,有個神經核團叫杏仁核(amygdala)分佈於大腦兩側,專門處理人的情緒反應,尤其是快樂和恐懼。電刺激右側杏仁核,會引起恐懼和悲傷感,刺激左側杏仁核,則會引起快樂或不愉快( Lanteaume L,2007),所以左側杏仁核會發動自我獎賞作用,當體驗到成功喜悅時,它會鼓勵我們再去嘗試。

右腦半球與我們的社會認知和情感關係密切。社會情景會左右人的情緒,於是右側杏仁核擔當起更多負面情緒的管控功能。當遇到厭惡刺激時,首先啟用右側杏仁核,令人產生不快和恐懼反應,啟動逃避。所以,審視環境威脅時,人的右腦和右側杏仁核發揮更重要的調節作用。當電刺激右側杏仁核時,會立馬引起人的憤怒與攻擊行為。

靜進醫生:人的恐懼感從何而來

有趣的是,男女杏仁核大小有所區別。大約7歲起,男孩杏仁核大小超過女孩,直至終生。男性杏仁核內含有豐富的雄性激素(睪酮)受體,意味著自遠古以來,男性面臨和經歷的危機更多,故而啟動雄性力量來抵禦危害作用更強,杏仁核由此變大就不難理解了。研究發現,男性右側杏仁核受損時,會嚴重影響其決策能力,“或戰或逃”能力下降。相反,女性左側杏仁核受損,則會影響其決策能力。當然,女性對情感事件的記憶遠強於男性,這是她們的左側杏仁核及邊緣系統發揮的功勞。由此推測,男女左右杏仁核負載的功能及反應,在進化過程中發生分化,各司其職的效能也就有所差異了(Gupta R,2011)。另外,左右杏仁核有明顯的發育差異,左側比右側早2年發育至高峰,畢竟評估日常環境危害,要比時時刻刻處於應激狀態更常見。

既然右側杏仁核負責恐懼和憤怒,男性的易怒和攻擊是否得到合理解釋呢,對此科學研究仍很有爭議。有時,女性憤怒和攻擊起來毫不遜於男性。舉例,早年有位女性激進恐怖分子叫邁因霍夫(Meinhof U,1968)因謀殺罪遭逮捕,後自縊死在獄中。驗屍官發現,她的杏仁核殘存有術後疤痕,認為其攻擊行為與杏仁核瘢痕有關。1966年,有位叫查爾斯(Charles W)的美國人殘暴殺害了自己母親和妻子後,又用狙擊槍射殺了16個人。死後驗屍報告稱,查爾斯的杏仁核受到“膠質母細胞瘤”的壓迫(Robert M,2019),這可能是他殘忍行為的原因。

目前,這些個案還無法解釋杏仁核的病變會否更容易引起人的恐懼、易怒和攻擊。研究表明,長期憤怒和攻擊行為會演化為人格障礙。人格障礙者的杏仁核有否形態與功能改變,研究結果尚不一致。

靜進醫生:人的恐懼感從何而來

靜老師說

恐懼和焦慮是目前人類情緒障礙的兩大核心症狀,它的持續發酵,可演化為抑鬱症。

一些研究表明,焦慮症和恐懼症兒童的左側杏仁核體積偏小。左杏仁核與人的社交恐怖、強迫症、分離焦慮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有密切關聯。給這類患者服用SSRI類抗抑鬱藥物,竟可增加其杏仁核體積(Arehart TJ,2005)。

我相信,某些人格障礙或多或少有腦功能與形態學方面的改變,尤其是杏仁核。報道稱,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的左側杏仁核活動水平明顯高於普通人。前者對司空見慣的刺激更易做出強烈反應,易怒和發動攻擊。面孔識別實驗發現,他們把一些中性表情面孔視為具有威脅性(Donegan NH,2003)。同樣,抑鬱症患者在解讀人臉表情圖時,其左側杏仁核活躍過度,尤其看到驚恐表情時反應更強烈。當給他們服抗抑鬱藥後,杏仁核過度活躍現象就會降低。研究還發現,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杏仁核和海馬體積往往要偏小得多(Blumberg HP,2003)。杏仁核功能異常也常見於孤獨症兒童。就是說,與社會腦(右腦)關聯的杏仁核功能及其網路異常,才導致孤獨症的一系列怪異行為,如過度恐懼、對視迴避、逃避人群以及社交障礙等(見前文:心智理論能解釋孤獨症的內心世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