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放了劉邦一馬,稱帝后,劉邦卻將其處死,理由是做人要講信義

實用歷史 · 大漢篇 · 3

丁公放了劉邦一馬,稱帝后,劉邦卻將其處死,理由是做人要講信義

引子:

丁公是項羽的部將,在彭城之戰時,他手下留情,給了劉邦一條生路。

然而,在稱帝后,劉邦卻將丁公處死。

行刑的時候,劉邦告誡大家,做人要講信義。

這是怎麼回事?

丁公放了劉邦一馬,稱帝后,劉邦卻將其處死,理由是做人要講信義

正文:

劉邦得天下後,對項羽部將的態度很迷。

季布對劉邦有仇,是個例子。

楚漢爭霸時,季布沒少追殺劉邦,但劉邦稱帝后,不僅赦免了季布的罪,而且還封了官。

丁公對劉邦有恩,也是個例子。

說道丁公,估計很多人壓根不知道。

他其實是季布的弟弟,倆人一個娘,但爹不一樣,所以姓氏也不一樣。

丁公跟他哥哥季布一樣,都投靠了項羽。

當年彭城之戰時,劉邦大敗,倉皇的逃命。

為了斬草除根,項羽派了不少人追殺劉邦,丁公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公放了劉邦一馬,稱帝后,劉邦卻將其處死,理由是做人要講信義

幸運的是,他追到了劉邦。

劉邦在危機之下,向丁公求饒,並且說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話:

“我們兩個,都是一代賢才,為什麼不能相容?”

說自己是賢才,這可能是丁公人生中的第一次,而且對方還是大名鼎鼎的漢王劉邦。

他聽了很受用,便手一抬,放了劉邦。

按理來說,丁公放了劉邦一馬,對他是有大恩。

丁公也是這麼想的。

於是,在劉邦當了皇帝后,去覲見劉邦。

如此恩情,不說封王拜相,給個大富大貴總應該可以吧。

然而,劉邦的態度卻讓他心涼。

劉邦直接抓了他,並且在軍營中巡迴示眾。

一邊巡迴,一邊宣佈他的罪狀:

丁公放了劉邦一馬,稱帝后,劉邦卻將其處死,理由是做人要講信義

“丁公當項羽的部將,卻不忠於項羽,讓項羽丟天下的,就是他。”

丁公非常後悔,真是自己瞎了眼。以後絕不會再跟劉邦來往。

然而,沒有以後了。

在巡迴之後,劉邦下令,將丁公處死。

處死的時候,劉邦義正言辭:“我之所以要殺丁公,是因為信義。希望警示那些做人家部下的,不要再效法丁公。”

分析:

劉邦對丁公的態度,很明顯,就是殺雞儆猴。

在當了皇帝后,他需要的,是穩定,是忠誠。

因此,對待丁公這種不忠之人,就要處死,以儆效尤。

當然,這是分時期的。

若在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對待丁公,肯定是大力褒獎,說他選擇了正確的道路。

以此,來勸說那些想背叛項羽的人。

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陳平,陳丞相。

陳平當初也是項羽的部將,他背叛了項羽,加入了劉邦陣營。

劉邦對待他,那是相當的禮遇。

陳平來了,劉邦直接封了官,跟在西楚時一樣。

不僅如此,他還盡力的維護陳平。

陳平這個人的品德不咋好,因此被人打了不少小報告。

丁公放了劉邦一馬,稱帝后,劉邦卻將其處死,理由是做人要講信義

對此,劉邦是不聞不問,給了陳平充分的信任。

他這麼做,就是為了吸引那些想背叛項羽的部將。

畢竟,那個時候缺人才。

所以,在戰爭時代跟太平時候,對待同一件事,處理的辦法完全不同,因為需求不同。

劉邦當了皇帝后,處死丁公,正因如此。

但是,殺丁公沒起到多少作用,反而給他留下了一個恩將仇報的惡名。

因為在不久後,陳豨就叛變了,接著不久,英布也反了。

由此可見,用恐嚇,施壓換來的忠誠,壓根就不是忠誠。

我想,忠誠,應該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

有句話是恩威並施,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兩者一起用,忠誠方能長久。

其實,從項羽,劉邦兩人就能看的出。

項羽對待自己的部將,是靠威,用他那舉世無雙的霸王氣質,來控制部隊。

但是,他少恩。

項羽不捨得賞賜部將,也就是跟著項羽幹,即便事業成功,自己也不會獲得太大好處。

於是,大家紛紛跳槽。

畢竟,大家出生入死的拼搏,就是為了有更好的生活。

丁公放了劉邦一馬,稱帝后,劉邦卻將其處死,理由是做人要講信義

再看劉邦。

他是恩威並施。

當初劉邦收服英布,就是如此。

英布打了敗仗,來投靠劉邦。

拜見劉邦的時候,劉邦正在洗腳。

這是威。

英布當時一看,就氣懵了。

他自己是諸侯王,劉邦也是諸侯王,兩人的等級一樣。

但劉邦這個態度,相當的不尊重。

當時英布就後悔了,他痛恨自己,竟然背叛項羽,選了劉邦這樣的貨色!

然而拜見結束後,他到了劉邦為他安排的營帳。

一看配置,英布激動壞了。

劉邦給他安排的房舍,飲食,隨從,都是最高配置,與劉邦自己的一模一樣。

英布大喜過望,完全忘了剛才的羞辱。

這就是恩。

丁公放了劉邦一馬,稱帝后,劉邦卻將其處死,理由是做人要講信義

自此之後,他便真心實意的加入了劉邦陣營。

因此,想要別人的忠誠,那就恩威並施,光靠威脅,不長久。

當然,還有一件事。

那就是看歷史人物的決策,一定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

在爭霸時、稱帝后,劉邦對待丁公的態度截然不同,但他的出發點都一致,都是為了自己的大漢。

關於作者:

我是歷史應用派。

我相信,閱讀歷史,不僅能以史明鑑,更能得到精英們為人處世的乾貨。

我目前在做的,正是挖掘這些乾貨。

所寫故事以《資治通鑑》為主要參考,同時查閱了其他史書。

如果覺得這種讀史方式還不錯,歡迎關注我,定期更新。

最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不敢說自己的觀點一定正確,但寫出了故事深層次的一些東西,若有不同觀點,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