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論老子用兵之道:續七

2022年9月13日:陳琦南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道德經學的核心價值觀

老子中國哲學開山之祖

六論老子用兵之道:續七

中國老子文化研究院校勘本

一,

原文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宵

。夫唯不宵,故能大。

若宵,久矣,其細也。

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

今舍其慈,且勇。

舍其儉,且廣。

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建之,如以慈衛之。

二,

老子語錄

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對君王提出用兵之道應堅持三條原則,而且必須持之以恆!這就是:

一,慈愛百姓,以百姓之心為心。拿當今的話來說,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二是栓點,儉樸。節制。不謀私利,廉潔奉公。

三是決不敢挑起侵略戰爭,欺弱滅小。

三,

探解

:天下都認為我是一個大邦之國,我以道治國而強大。大而完整不割裂,正因為不割裂,所以才能強大。如果割裂,長久後就會變得渺小了。我以道治國有三件法寶:一是慈愛民眾;二是儉樸、檢點,節制;三是不發動侵略戰爭。君子慈愛才能使人勇敢,節制,才能使天下民眾歸心。不發動侵略戰爭,不貪慾爭霸,才能成為人們願意與之交往的強國。如果捨棄慈愛而妄逞勇武,捨棄檢點、節制而貪得無厭,捨棄防禦而去發動戰爭,則必然走向死亡。君主慈愛則民心一致,同心協力可以戰勝敵人,使國家固若金湯。國家遵守恆道的法則,如果敵人來犯,則民眾因受到侵略而舉國悲哀,就會化悲憤為力量,國家的防禦才能堅如磐石。慈愛、節制、不侵略是符合“哀兵必勝”“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長生久視”之道。天道遵循萬物生長髮展的自然規律,萬物要用慈愛之心來護衛它。

四,

分析

:“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本章“我大”應該指被認為是強大之邦的“春秋五霸”。其主旨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要謙虛處下,只有處下才能不斷強大。保衛國家、防禦敵人,我有三件法寶:一是慈愛守柔;二是檢點,節制;三是不發動侵略戰爭。因為慈愛才能使人勇敢,因為檢樸、節制才能國強民富,因為加強防禦,不侵略鄰國才能受到鄰國的尊重。如果捨棄慈柔而妄逞勇武,捨棄節制而貪得無厭,捨棄御國防敵而去侵略鄰國,就必然會走向死亡。章太炎說:“孔子云:‘禮,與其奢也,寧儉。’老子有三寶,‘二日儉’。蓋春秋時繁文縟禮,流於奢華,故老、墨、儒三家,皆以儉為美。”有了這三件法寶,迎戰必勝,禦敵必固,國家要富強,應用這三件法寶去保衛它。這是得道者昌,失道者亡的必然結果。有人對“不敢為天下先”多有非議,認為是老子不爭第一而甘於落後,是保守思想的言論。我們看問題不能斷章取義。老子在仁義禮智中,“貴食母”,而在國與國之間,以和平共處為首要原則,御國抗敵是不得已而為之,老子反對國強必霸。“不爭先”是指決不首先發動侵略戰爭。我們在對付來犯之敵的原則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們決不首先打第一槍。如果“舍其慈且勇,舍其儉(檢)且廣,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太極拳和“後發制人”的武當拳就深得老子“不敢為天下先”之道。“不敢為天下先”中隱含著有一支強大抗敵的武裝力量,但決不會發動侵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