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小果何去何從?

9月10日,36歲的音樂人傅松因口腔癌去世,"遠離檳榔,珍愛生命"這是他最後的吶喊。隨後罪魁禍首檳榔成了眾矢之的,網路上口誅筆伐罵聲一片。緊接著浙江、四川、江西部分割槽域市監要求下架檳榔產品,或者要求檳榔產品不得按食品銷售。一時間更加將檳榔推上了風口浪尖。

檳榔小果何去何從?

檳榔是熱帶植物,在我國主要種植於海南、福建、雲南和臺灣省,主要加工於湖南,主要消費於湖南、海南,有擴散於全國之勢。海南有近200萬畝的種植面積,湖南有幾千家的生產銷售企業,檳榔已形成了千億規模,解決了300-500萬人的就業,成為了地方經濟的支柱。

檳榔是湖南人主要的待客物品,迎來送往,迎親嫁娶,各種場合都能見到檳榔的身影。與菸酒並駕齊驅,或要更勝一籌,不信你看,"檳榔加煙,法力無邊""檳榔泡酒,賽過神仙",可以看出檳榔在湖南的江湖地位妥妥的!

檳榔小果何去何從?

2006年我到湘潭求學,一睹檳榔風采,從此與檳榔接下了不解之緣。記得當地同學招待我第一物就是檳榔,初次吃檳榔讓我記憶猶新,把檳榔連同中間一坨黑乎乎的東西一起放入嘴中咀嚼幾下,直接呼吸急促,大汗淋漓,頭暈目眩,幾近昏厥。吃一段時間後,由少到多,由苦到甜,幹活的時候不吃感覺沒勁,不幹活的時候不吃又感覺寂寞無聊沙洲冷,總之就是有依賴上癮了。再吃一兩年,牙齒開始鬆動,口腔黏膜發炎,兩腮開始腫大,有次偶然看到有人因吃檳榔變臉的影片,我才痛下絕心戒掉了檳榔,與檳榔結束了親暱接觸,自己的口腔牙齒功能才慢慢恢復了。

檳榔小果何去何從?

湘潭之所以檳榔盛行,據《湘潭縣誌》載:"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脹病。縣令白景諳醫理,明藥性,便將檳榔分給患者嚼食,病疫消失……"《本草綱目》說它:"療諸疾,御瘴癘"南方溼氣重,檳榔有"殺出破積、降氣行滯、行水化溼,提神醒腦"作用,古時人們缺醫少藥,把它當做一種土方藥來用。現在把檳榔作為一種食品來吃,上癮更是大吃特吃,恐為過量。而且,原來吃檳榔,少加工,吃青果溼果。現在主要是工業化加工的乾果,"海克斯科技"在檳榔加工運用,相比其他食品有過之而無不及,調製新增物五花八門,各種口味成品檳榔讓人眼花繚亂。故檳榔之毒,究竟是果之毒,還是新增之毒?我們要思考。另外價格,原來檳榔五元、十元一包比比皆是,現在一包動輒30、50元,還有100、200一包的,價格越來越高,那麼檳榔的生產、銷售成本和價格是否受監管,檳榔有沒有靠其成癮性收割消費者獲取壟斷暴利?

檳榔小果何去何從?

一頭連著產業民生,一頭連著民眾健康民聲,檳榔小果將何去何從!

建議:

一、儘快出臺國家層面的檳榔產業監管政策,宏觀上為檳榔定性,為檳榔加工劃紅線,監管檳榔價格和銷售。

二、企業加強研發升級,提倡青果檳榔,或者提取檳榔裡面的藥性成分研發。

三、消費者教育,消費者要提高誘惑能力,能不吃檳榔就不吃,能戒掉檳榔的務必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