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為什麼不可以再改造得更小一點?

小轎車尺寸對環境、交通、經濟的影響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就這麼說吧,如今,大多數車都能坐4-5人,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坐1-2人,這的確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據相關報道,1988年鳳凰城早7點至晚6點12次抽樣的平均資料表明,平均74%的私家車是單人行駛,21%是2人(含司機)行駛,3%是3人行駛,2%是4人或以上行駛能坐4-8人的客車,只有5%能坐3人以上,看起來有點浪費。要是把小轎車改成兩座的話,是否就能使小轎車更便宜、更省油、更環保,更有利於城市交通?

這個設想很自然,但是現實也許並不簡單。

一、製造費用

可以說,像斯柯達晶銳這樣的小汽車,幾乎是能舒舒服服坐4個人的極限。假如小轎車再小型化,只為兩個人服務,費用就不能降得太多。由於畢竟再小的車也一樣要有差不多等級的齒輪箱,雖然底盤和發動機可以稍微小一點,但結構也不能過於簡化。小轎車研發費用也不一定要比大車低多少。而且,在空間減少的同時,行駛品質也會隨之下降。

二、能源

在中國,由於車主用車高速比例較低,擁擠路段多, Smart在高速上的劣勢體現不太明顯,所以倒還有不少優勢,但如果像美國那樣,城市內部也有很多高速公路的話,那兩輛小車做不好還會更費油。但是要想在擁擠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也應該是豐田普銳斯等緊湊型混合動力車最省油。由於成本和體積的限制,微型汽車的混動效果更差。

三、交通擁擠

要想真正改善交通擁擠狀況,汽車必須變窄而非變短。或是像日本一樣,全社會對車輛的寬度進行控制,整個車輛的寬度比較窄,這樣每條車道就可以窄一點,同樣寬的道路可以有更多的車道。否則只要還存在較寬的車輛,就不會將部分車輛改為較窄的車輛,車道也同樣如此。又比如豐田的i-Road,就像摩托車一樣窄到可以用來開摩托車。但是,這東西已經很難計算出汽車的重量了,它只能載一個成人。

四、停車

泊車和行駛路線相似,對於規劃好的車位,不管是大車還是小車,都是應該停幾次才能停幾次。而且在街邊停車的時候,不劃好車位,看起來會有些好處。但除非你把車都換成小車,否則大車有大有小,小車開出後可能就停不下來,完全是浪費時間。小車離開後雖然有空位小車可以停進去,但還是存在浪費。

總之,對於汽車來說,為了更好地保持舒適度和社會成本的平衡,晶銳等小型車基本已經成為汽車小型化的下限。與小轎車相比,2座轎車在舒適性和功能性方面損失很大,但在省錢節能、改善道路和停車擁擠狀況方面的好處太少,得不償失。而且要想透過小型化來真正造福於整個社會,汽車需要小到一定程度,乃至於成為獨立的管理範疇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