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王維是詩佛,可他的山水畫成就更高,可惜少有人知

中國人以農立國,對土地有濃厚的親切感。

魏晉時期,山水田園詩的興盛,催生出了專門畫山水的圖畫,從此世界藝林中多了一個叫“山水畫”的畫種。

世人只知王維是詩佛,可他的山水畫成就更高,可惜少有人知

前面,我介紹了以李思訓、李昭道為代表的金碧山水,也聊到了畫聖吳道子曾一日繪盡三百里嘉陵江,今天再來介紹另一位以水墨著稱的唐朝著名山水畫家。

世人只知王維是詩佛,可他的山水畫成就更高,可惜少有人知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這個畫家非常出名,小學生都知道。但大多數人認識他,是因為他的詩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好了不用再抄了,大家都知道是王維了。

王維是一個奇才。

他不但詩寫得好,畫畫也是第一流的,據說他在音樂上也有非凡的造詣。

今天我們就只說他在繪畫上的成就——這個知道的人應該不會太多,畢竟中小學都不考。

其實,從王維的詩句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描繪的景色很有畫面感。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小朋友都能畫出來。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爬過山的都有印象。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這就是一幅大寫意。

……

世人只知王維是詩佛,可他的山水畫成就更高,可惜少有人知

世人只知王維是詩佛,可他的山水畫成就更高,可惜少有人知

王維,以他的才氣,以詩入畫,創造出簡淡抒情的場景。

同時,他首先採用“破墨”山水的技法,大大發展了山水畫的筆墨意境(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在“山水南北宗論”中說王維“始用渲淡,一變勾斫之法”)。

所謂“破墨”,並非“潑墨”。破墨是以濃墨加水,多用以表現山石的陰陽向背。這種渲染之法,豐富了畫面的層次與表現力,對山水畫的變革做出了重大貢獻。

世人只知王維是詩佛,可他的山水畫成就更高,可惜少有人知

世人只知王維是詩佛,可他的山水畫成就更高,可惜少有人知

蘇東坡就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董其昌更是是明確的在《畫旨》中說:“文人之畫,自右丞始”,把王維樹立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王維能有如此高的藝術成就,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天才,也跟他的經歷有關。

安史之亂中,王維被迫在叛軍的手下出任官職,平叛之後,他在官場上就險阻重重。

王維本身就信佛(人家可是被稱為“詩佛”的),因此他越來越看破紅塵,在長安郊外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潛心於個人情感和心境的藝術表達。

在王維之前,佛學的義理還沒有被中國的知識界消化,當時的畫家也還沒有找到相應的藝術語言來傳達,只能用宗教畫、人物畫來表現。

到了王維這裡,他把佛學融入山水畫面,平遠的構圖傳達出空寂無聲的靜觀之態,用清新雋永的自然啟示來達到寧靜致遠的境界。

其實,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原因,就是王維他不靠畫畫吃飯。

像吳道子,他要是不畫畫,就沒有柴米油鹽,所以他畫的要以“客戶需求”為主。

吳道子的客戶需求是什麼?寺廟院觀要宣揚宗教,引人信仰;朝廷官府要褒揚功臣、宣揚政績、教化民眾。所以要寫實傳神,突出場景氣氛,讓人一看即明。

而從王維開始,繪畫的功能在逐漸地轉變,從面對公眾服務政教,轉向面對自我,服務個人和心靈,也就是說王維作畫的出發點和目的完全是抒發個人性情。

所以,王維開始了一種文人的藝術理想,一種高雅的超然境界,它逐漸主導了中唐以後中國視覺藝術的發展。

王維的詩境也成為了畫家要表現的最高理想,為後世文人畫的發展推開了大門。

可惜的是,王維的山水畫真跡現在一件也沒有流傳下來,我們只能從史料記載和王維的文學作品中來進行推斷和感悟。

現在網上所稱王維的《輞川圖》、《雪溪圖》、《江山雪意圖》等,都是後人摹本或偽託之作,離原作已相去很遠,做不得數的。

世人只知王維是詩佛,可他的山水畫成就更高,可惜少有人知

《輞川圖》

世人只知王維是詩佛,可他的山水畫成就更高,可惜少有人知

《雪溪圖》

在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還藏有一副據稱是王維的絹本設色人物畫《伏生授經圖》,未能確證。

世人只知王維是詩佛,可他的山水畫成就更高,可惜少有人知

《伏生授經圖》

除了親自動手畫畫以外,王維還著有繪畫理論著作《山水論》、《山水訣》、《畫學秘訣》等,対中國山水畫發展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完全可以說,王維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成就,絲毫不亞於他對中國文學史的貢獻。

世人只知王維是詩佛,可他的山水畫成就更高,可惜少有人知

本文是《趣談中國漢字/書法史》姊妹篇,《笑畫中國美術史》(暫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鐘,收穫受用一生的知識,你值得擁有!加關注看之前文章,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絡。

世人只知王維是詩佛,可他的山水畫成就更高,可惜少有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