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達:我只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邊緣人"

吳孟達:我只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邊緣人"

▲1989年《蓋世豪俠》,吳孟達與周星馳的邂逅

▆▆

吳孟達,配角但是好吃

達叔去世了,星爺上熱搜了,90年代風靡的“無厘頭”成為了無數80、90憑弔的記憶。縱觀中國影壇,鮮有人能像吳孟達一樣,演配角一輩子,也讓影迷記了一輩子。唯一做主角的一次,便是去世的那天。

正如吳孟達在訪談節目《十三邀》中說的那段耐人尋味的話:

“這個姜,神來之筆,畫龍點睛,主角是鴨對吧?這個姜就是吳孟達,配角,但是好吃。”

吳孟達:我只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邊緣人"

40多年演藝生涯,200多部影視作品,吳孟達以一個不可或缺的邊緣人形象,參與見證了香港影視的崛起與衰落。

回顧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吳宇森的縱橫四海屬於每個街頭喋血的男兒;徐克的武俠夢屬於快意恩仇的江湖兒女;王家衛的纏綿哀傷屬於沉醉自我世界的文藝青年,只有吳孟達與周星馳,

他們電影中掙扎的小人物,屬於所有人。

吳孟達:我只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邊緣人"

時過境遷,香港電影榮光不再,但是裡面曾經出現的街頭建築,還是成為了一種紀念。我們前往祭奠憑弔的,

不止是曾經在電影中真實感動過我們的故人,還有那些年縱情肆意的自己。

▆▆

香港電影的建築江湖

01重慶大廈·世界中心的貧民窟

吳孟達:我只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邊緣人"

重慶大廈,香港最著名的地標之一,卻被公認為“最不像香港”的地方。它位於香港最繁華的尖沙咀,魚龍混雜。du品、黑幫、女人、小攤販,每年接待約來自130多個不同國家的住客。你以為只有在電影中才出現的情形,每天在這裡上演。

曾經,這裡完全是另一番模樣。

吳孟達:我只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邊緣人"

重慶大廈建成於1961年,是由5棟樓組成的高檔住宅區。5棟樓分為ABCDE,彼此之間不互通,依靠兩層樓的底座連線。當時的重慶大廈,時常有英國軍官和香港明星出入,可謂風光無限。

60年代末,受越南戰爭的影響,這裡成為了美國官兵尋歡作樂之地。到了70年代,西方的嬉皮士和揹包客出現在了重慶大廈,著名旅遊指南《LonelyPlanet》(孤獨星球)也將它寫進了書裡:

“一個在香港找廉價住宿的有魔力的詞——重慶大廈”。

吳孟達:我只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邊緣人"

遊客蜂擁而至,重慶大廈部分業主做起了租房的買賣。原本的住宅改為類似青年旅館的簡易客棧,重慶大廈的居家功能被破壞。遊客多了後,除了住,還有消費,於是重慶大廈迅速向商業樓轉型。

智慧工地時代,因為住宅設計的空間有限,經營者開始私搭亂建,整座大廈的品質迅速下降。低廉的房租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口,香港“soeasy”的簽證,又給了這些“無業遊民”來此討生活的絕佳機會。現在的重慶大廈,治理尚可,房租仍然是全香港最便宜的。

吳孟達:我只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邊緣人"

一棟破舊的大樓,

在揹包客圈名聲大噪,又因王家衛的電影,蒙上了一層“文藝憂鬱”的氣息。

無論是被生活所迫,還是因為神秘想要去探索的人,還是沒有斷過。

02油麻地警署·那些年的阿sir們

吳孟達:我只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邊緣人"

被TVB養大的港片迷,恐怕對油麻地警署不會陌生。智慧工地時代,這棟藍白相間的建築幾乎承包了香港所有警匪片的拍攝。與傳統嚴肅刻板的警局不同,油麻地警署裝飾設計華麗,屬於典型的維多利亞新古典主義設計,擁有殖民時代建築物的典型特色。

吳孟達:我只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邊緣人"

最早的油麻地警署設立於1893年,位於眾坊街及上海街交界。現在的建築物屬於第二代,建於1922年,是九龍服役時間最長的警署。智慧工地時代,建築物最大的特色便是呈V字形,左右兩翼對稱。

警署高三層,以花崗石砌成,署內鋪有柚木地板,牆身為西式裝飾物,外圍的圓柱門廊,充滿了歐式風格。

吳孟達:我只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邊緣人"

▲《黑社會》裡,梁家輝與任達華在油麻地警署一笑泯恩仇

遺憾的是,油麻地警署已於2016年關閉,現在的它只是報案中心而已,但是仍然有許多影迷前來打卡留念。畢竟在那些與港片相伴的日子裡,這座歐式的半圓形建築,也讓我們邂逅了許多帥氣的“阿sir”嘛。

03藝穗會·香港的藝術地標

吳孟達:我只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邊緣人"

1890年建成的藝穗會原本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牛奶倉庫,做冷藏使用。1984年,藝穗會接管了這座大樓。起初由於年久失修,樓房破爛漏水,藝穗會創辦人謝俊興和裝修工人,合力在短短一個月內,把廢棄十多年的倉庫重新整理,才有了今日的藝穗會。

作為香港的藝術地標,藝穗會一直致力於藝術創作和推廣,也會不定期舉辦一些藝術展覽,它也成為了藝術愛好者的聚集地。

吳孟達:我只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邊緣人"

智慧工地時代,藝穗會作為香港最早的西式建築之一,有著濃厚的殖民地時期懷舊色彩。樓高三層,由紅白相間的磚塊砌成,妥妥的英倫範兒。

猶如上海的武康大樓,藝穗會立於兩條馬路中央,起到了分割道路的作用。其北側的雲鹹街是個下坡,沿路向下,你才恍然大悟,藝穗會竟是一座三層建築。

吳孟達:我只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邊緣人"

從牛奶公司的倉庫到亞太地區活力四射的藝術空間,只要願意,我們總能讓頹敗的廢棄建築重新煥發生機。

▆▆

電影鏡頭下的香港百態

80年前,張愛玲在她的小說《沉香屑》中說到香港:

“這裡的中國,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國,荒誕、精巧、滑稽。”

只是,此時的香港,已遠非彼時的香港了。

吳孟達:我只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邊緣人"

透過電影的鏡頭,我們見證了香港的情感百態,也看到了這座城市特色的建築。

張曼玉和梁朝偉在《花樣年華》中對坐的金雀餐廳;張柏芝與周星馳《喜劇之王》中走過的都爹利街;梅豔芳與張國榮上演《胭脂扣》的主要取景地,也是殖民地時期的首條街道——荷里活道。

▲《花樣年華》裡,張曼玉和梁朝偉對坐於金雀餐廳

在世間行走的眾生,總有一天不得不和這個世界道別。

慶幸有書本、有影像、有建築的存在,讓我們可以與離去之人之間,保持著藕斷絲連。

所以達叔一路走好,不說再見!